|
繪圖:顧志珊 “內圣外王”是儒家政治觀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與價值認同,即把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功業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體現出一種“圣人治國”的氣象,在現實上提倡“王道政治”,反對“霸道政治”。“內圣外王”的理念始終貫穿于以朱子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實踐中。 (一)道之運行,允公明德 《大學》開篇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揚自身光明的美德,明德之后才能實踐“親民”,在于愛民如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這是《大學》的核心精神,也是古代傳統“民本思想”的理論概括。“大道之行”與“大道之道”的“道”是相通,而融為一體的,前者在于“天下為公”,體現在孔子《禮記·禮運》中,最終實現“大同社會”;后者在于“明德親民”,體現在大學中最終實現“禮樂社會”。前者是政治目標,后者是政治內容,二者是儒家構建理想政治的兩翼。“內圣”的最高修養目標是“至善”,“外王”的最高成就是不斷“向上”。中國古代社會是以“人治”為核心的社會,政治人物的道 德操守和政治理念大于政治制度設施和政策的設計,是古代政治秩序的“穩定器”。在儒家看來,即使是在政治設施很簡陋的堯、舜、禹三代,因為部族首領的高尚情操,也可以開創出天下太平、民眾和諧幸福的政治局面。 (二)尊王道,作新民 朱子繼承儒家“大道”的思想精髓,指出了通往“明德親民”的具體途徑,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前五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是“內圣”的要求,后三條“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廣義的“外王”的要求,這八個條目概括了“內圣外王”的基本綱領和途徑。 對于普通人來講“外王”的實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內圣”的實現,對于外在條件要求不高,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了。因此朱子更注重“內圣”。朱子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內圣“看成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須修養的綱目,體現了“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儒家平等觀。 “外王”分為兩個層次:對于君臣來說,實現的是“治國、平天下”,尊崇“王道理想”和“王道政治”,反對“霸道政治”。什么是“王道”和“霸道”呢?王道就是在治國平天下時以道德和仁義來征服人心,獲得天下人的擁護,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哲學解釋。霸道則是以實力或武力來征服天下的哲學概括。對于百姓來說追求的是“作新民”,什么是“新民”呢?這句出自《尚書·康誥》:“作新民”。朱子解釋道:“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即“作新民”就要經常自我反省,去除不良欲望而弘揚傳統美德,崇德向善。朱子認為:“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即新民者由于他們懷有“至善”的心懷,因此,每個人都能夠安于本職而各得其所,即使沒有顯赫一時,但崇德向善的情操卻永遠存在,人們也會永遠銘記著他們的崇高人格,故無論是“君”還是“民”,“外王”的行為特征都是“善”,倡導“善”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