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建盞”蔡家三兄弟,閩北瓷界都知曉。 排行老大的蔡炳昆所創建的“蔡氏建盞”作坊位于建陽城南郊的寶塔山下。他的作坊是一棟兩層的小樓,依偎在塔山腳下。迎門的木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淡黃色的建盞素坯。走進作坊,但見一個身材魁梧,面容和藹、濃眉大眼的漢子,正忙著把剛沾過釉水的建盞素坯瀝干,然后整齊地碼在木架上。他專注、靈巧,熟練,仿佛這工作中有無限的樂趣,完全不像一個67歲的老人,他就是“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炳昆。 1949年,蔡炳昆出生在南浦溪畔的水吉鎮后井村。童年的蔡炳昆和小伙伴們上山砍柴,或在草叢里玩耍時,常常能撿到黑瓷片,仔細觀察,瓷片上的點點光芒含蓄而美麗,有股穿越時空的力量。稍長,父輩常給他講有關建盞的美麗傳說。他聽說蘆花坪曾有百條龍窯;他聽說野兔不小心竄進窯里,出窯的碗就會有兔毛;鷓鴣不小心飛進窯里,出窯的碗就有鷓鴣斑紋;年幼的蔡炳昆常幻想能工巧匠云集,龍窯噴火,建窯建盞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的情景。 蔡炳昆有兄妹7人,父親是個制陶工。13歲時就跟著父親學陶藝。挑土、煉泥、拉坯、上釉……做陶的活樣樣都不輕松。他最喜歡的是拉坯,坐在轉盤前,泥坯仿佛有了靈性,一番拉、捏、切,泥坯就變成了你想要的家什,特別有成就感。不到三個月,缽頭、花瓶、小壇,小炳昆早已手到擒來。16歲,制陶的十八般技藝他已樣樣精通,成了父親的左膀右臂。 1981年夏,已是建陽壓縮機廠技術工人的他回老家看到建盞在沉寂800年后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縣瓷廠技術人員與省里來的專家經過上百次試驗,終于燒制成功一批兔毫斑紋的仿古建盞。這一事件再次勾起蔡炳昆深埋心中的建盞夢。1989年,他看到二弟炳龍、三弟炳盛相繼成功創辦起建盞作坊,便與兩個弟弟開始搜集建盞制作方面的資料,利用業余時間向周圍制作建盞的師傅學習。1995年,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研發建盞。好在,原先做陶的手藝幫了他大忙,拉坯已是輕車熟路,釉水的配制也有共通之處,最難把握的是窯溫控制。建盞的黑釉屬于結晶釉的范疇。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著蔡炳昆,他認真總結失敗經驗,采用電爐窯燒成。此舉既環保又易操作,終于在燒制十幾窯后,成功燒制出第一批兔毫盞。他看到黑色的釉層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脈絡,宛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興奮得睡不著覺。2004年,55歲的蔡炳昆從工廠內退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建盞的研發制作中。不久,蔡炳昆就燒制出藍兔毫、銀油滴、異毫等建盞,并開發了梅瓶、花瓶、蓋碗、茶具等多種器型。由于他的黑釉瓷獨具匠心,別有風格,紋理精細,因而,他的瓷器倍受青睞。消費者只要看到盞底刻有“昆”字款的,便樂意放心搶購。2015年1月,蔡炳昆設計制作的《油滴建盞》榮獲第三屆《中國·金藝獎》國際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獎金獎;2015年10月,《束口銀油滴盞》獲海峽兩岸文化產業交易會“中華工藝優秀作品評比銀獎”。 二弟炳龍,人稱“建盞龍”。自1989年冬從事建盞燒制創作以來,他已在手工建盞作坊苦干了27年。蔡炳龍與長兄一樣個性,善鉆研,陸續制作出兔毫盞、油滴盞、鷓鴣盞、虎皮斑、木葉、珍珠斑等多種產品,釉面采用天然礦性釉,與宋代建盞仿真度極高,產品經久耐看,每只建盞的斑紋和形狀都有細微變化,意趣天籟,美侖美奐。2010年,他作為建陽最早被命名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5月,獲南平市首屆工藝美術名藝人榮譽稱號。2013年獲得福建省頒發的專業技術陶瓷工藝高級工藝美術師資格證書。 三弟蔡炳盛,雖然年齡最小,但他是建陽最早干起這一行當的作坊主之一。他燒制的建盞器型端正大方,釉色潤美,晶體感強烈,被盞友們稱為 “建盞標桿”。蔡炳盛不僅燒成實踐經驗豐富,而且在理論上很有見地,他撰寫的有關建盞燒成論文,頗得陶瓷行業專家好評。他的《如何敲定建盞的胚及釉面》、《建盞油滴釉該如何形成》到《手工建盞柴燒茶具鷓鴣斑的制作》等論文,均被專家所首肯。蔡炳盛如今是建窯建盞學會的副會長。無疑,在建陽恢復建盞的瓷界中,“蔡氏三兄弟”理所當然成為當地燒盞的領軍人物。(李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