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前篇所講述到的恢復仿制黑釉建盞的領軍人李達、孫建興外,建窯所在地的“建盞”技藝傳承人可謂代不乏人。生于斯,長于斯的后井、池中一帶的子民,從一撥又一撥老外來此尋寶時所露出驚奇目光的表現;從他們作賊似地利用夜晚時分潛入當地農家高價索購建盞的行為,逐漸悟出家門附近的地底下蘊藏著無價之寶。 1979年的夏天,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組成了仿制建窯宋瓷“建盞”兔毫釉科研小組,力求破解流傳千年的燒制宋代建盞的技藝。池中瓷廠的部分技術工人,有幸地參加了那場千百回的燒成試驗。瓷土、釉土在哪兒選,修坯裝匣怎么做,最為關鍵的是釉水配方、爐溫高低,所有初步掌握這些秘密的制作技藝的工人,在后來隨著建盞研制組的解散加之后來瓷廠的解體,各奔東西,自謀職業。過了若干年,看到李達、孫建興、陳大鵬等幾位當年一同科研攻關的同仁干起恢復建盞的營生,并做得風生水起,聲名遠播,在工藝品展銷會上摘金奪銀,并賺得第一桶金之后,這些老瓷廠的工人逐漸醒悟過來,沿著當年選用的瓷土、配方,開始建窯挖泥,建場拉坯。于是,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逐漸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燒制建盞技藝的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