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盞 歸 來 話 水 吉 家鄉離水吉很近,在孩提時的記憶中水吉是僅次于縣城的“第二大城市”。水吉的墟場很大,村里年紀大點兒的小伙伴會騎自行車到水吉趕墟,當天還能趕回家,還能給我們這些更小的伙伴帶回又大、又圓、又香、又脆的水吉光餅和帶不回來的又滑、又嫩的水吉扁肉的敘述,讓我們饞得直流口水。長大后到水吉不論有多少美食可餐,一定要來份光餅就扁肉。 上世紀六、七年代的浦城臨江鄉下,農戶家里的瓷盤、瓷碗是很值錢的家什。以十二只瓷盤和十二個瓷碗再配十二只湯匙為一桌,如果誰家里有幾桌有檔次的碗盞他在村里就倍有面子,誰家辦酒席都要帶上卷煙向他借。辦一場酒席要借好幾家,為了不搞混,每家的碗底都叫匠人用鋼鉆鑿上姓名。家鄉有人到建陽城里辦事,一定會繞道水吉池中瓷廠買一擔瓷盤、瓷碗,步行一百多華里挑回臨江。記憶中那個年代的閩北僅有池中一家瓷廠,還是國營大廠,一直生產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若大的一個國營池中瓷廠說沒就沒了。1981年,建陽瓷廠(即池中瓷廠)聯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經數年研究試驗后,成功燒制出仿古建盞,失傳數百年的建盞古老工藝得以恢復。當年瓷廠的師傅們肯定想不到瓷廠燒白瓷的使命會終結的這么快,更沒想到當年的副業黑瓷建盞三十年后會歸來的如此訊速,僅幾年時間建盞企業發展達480家, 超過大宋年間的一百多條龍窯不知多少倍。當下建盞企業燒制的金油滴、銀油滴,耀變盞大宋皇帝肯定沒見過。先不說當時的燒制技術不如當下,當年就是有窯工偶爾出彩燒出耀變盞,他也不敢進貢呀——皇帝一高興叫再進貢一個來咋辦,拿不出作品是要殺頭的,誰敢冒這個險?還是進貢些常規品種兎毫盞吧!可見專制皇權害死人呀! 建盞是宋人斗茶用的,后來人們改吃茶為喝茶后,建盞也就失傳啦。如今建盞歸來,發展如此迅猛,賣給誰,這是我最大的疑問。前不久參加深圳文博會,我在根雕大師張木芳的攤位上和張大師一起以每個500元高價親手賣出兩個10公分大小的普通油滴盞才徹底打消我的顧慮。世界這么大,僅水吉一鎮的瓷土和釉水燒出的黑釉盞才能稱得上建盞,當建盞從日用品華麗轉身為工藝品后,還怕沒市場嗎? 建盞歸來, 帶給水吉的不僅是熱鬧, 還應該是經濟的騰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