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熙四年(1240)的常州是重災區(qū),那年,紹興府薦饑,臨安府大饑。 薦饑,是連年災荒;大饑,是嚴重的災荒。整個浙西,一片大旱,飛蝗來襲。米價波動非常厲害,起初三十六貫一石,漸漸上漲,到一百貫,再后來,一斗粟一千貫,漲價的勢頭根本無法控制,饑民有的全家餓死,有的一起投江,浙西滿路是殍死者,流民充斥。 六月,皇上讓近臣向天地、宗廟、社稷、宮觀禱雨。又下詔說:“亢陽為害,日事禱祈,邈無報應。且聞飛蝗為孽,朕心惕然。自七月一日,避正殿,減常膳,應中外臣僚,并許直言朝廷闕失。” 知寧國府的杜范被召回臨安,杜范一進京就直言道:方今的天下,人民沒有一粒糧食,物價騰踴飛漲,臨安城中,氣象蕭條,路上是餓殍,街上是流民,剽掠搶盜成風——這是內憂;北兵新興,乘勝善斗,中原的群盜,假借各種名義崛起,元軍毀巴蜀,占據(jù)荊襄——這是外患;天象顯示異常,彗星吐芒,冬響雷,春下雪,海潮涌進都城,京城周邊全是赤地——這是天怒。百姓死于戰(zhàn)爭,死于饑饉,父子互相拋棄,夫婦不能相保,謗言載道——這是人怨…… 還是有許多梗直之士的。當時朝堂中就有一位“公清之相”,叫李宗勉。 嘉熙三年(1239)春正月,李宗勉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左丞相的職務是“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中書門下管理的是政務,在宋朝稱“東府”。“樞密使”管理的是軍務,在宋朝可以稱“西府”。貳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和軍事領導權。李宗勉的“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集軍務、政務于一身,同時掌管文武大權。 李宗勉身上擔當著重任,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他急需一些老成持重的人幫他渡過南宋浙西災荒的難關,當常州需要一位知州時,他想到了宋慈。 宰相李宗勉提拔宋慈為常州知州,讓宋慈到第一線去抗災。 宋慈受命于危難之間。 宋慈到了常州,核實戶籍,禮致富戶,勸勉貧戶,行濟糶之法,根據(jù)田產(chǎn)貧富,將百姓按貧富分為五等,最富有者拿出存糧一半用于助濟百姓一半用于出售;較富有者拿出余糧只出售而不無償濟助;中等的既不賣糧也不接受救助;次貧者半救助;赤貧者完全救助。 同時,穩(wěn)定米價,定出市場價格,將政府的櫧幣(相當于現(xiàn)在的紙幣)全部放出,貸給市民,不計利息,鼓勵往浙東販米來賣。 宋慈還上書朝廷,請求免除災年常州百姓租稅,朝廷同意了宋慈的請求,免除了當年常州租稅的一半。 第二年,常州又遇旱災,宋慈以郡守身份,寫禱雨文,請求降雨,禱雨之后,果然暴雨下落,常州的百姓認為渡過災荒與好收成都是宋慈帶來的,在淳佑元年(1241)年底,百姓自發(fā)為宋慈建好了生祠。文士們還為宋慈撰文記錄,新科進士王允升撰的《宋郡侯賑荒記》,建康教授趙若炳(常州人)撰了《宋郡侯生祠記》。常州的百姓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對一位好官的愛戴之情。 朝廷也很感謝宋慈。宋慈是嘉熙四年(1240)十一月來任常州知州的,當時是官階二十二階的朝奉郎。淳佑元年(1241)八月,宋慈與知婺州的趙與懃、知江陰軍的尹煥、知廣德軍的康植因為濟糴有功,各進一秩。 常州有位文化人叫胡珵,字德思,此人與建陽很有淵源。秦檜立和議的時候,胡珵與同館的朱松(朱熹的父親),還有建陽的范如圭等人合辭抗疏忤逆秦檜。胡珵不流連仕途,安貧樂道,至老好學不倦,窮困而死,是一時表正。宋慈很欣賞胡珵,在祭祀陳襄、楊時、鄒浩、陳瓘的先賢祠又增祀了胡珵。這是對腳踏實地的文化人的褒揚。 當時,武進縣有個縣尉叫史能之,愛好當?shù)厥分尽K未葘κ纺苤f,常州的志書過于簡略,可以重新編寫。史能之記下了。之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史能之一直關注常州的地方志。歷史很有意思,二十五年后,史能之任常州太守,《毗陵志》成書。常州古稱毗陵。因為此書刊印于咸淳年間,是常州留存下來的第一部志書,故稱《咸淳毗陵志》。 宋慈離開了常洲,下一站,他將去廣東任提刑。 過去的兩年,常州遭受了嚴重的災荒。宋慈離開時,卻為常州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米麥三千余斛,鏹二十萬,楮四十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