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恩奮進邁新程 篤行不怠繪新景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一周年之際
位于浦城縣食品產業園的福州大學科技園,占地面積87畝,總投資7億元,是按照“兩地一園,雙向奔赴”合作模式,圍繞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和食品加工領域打造的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圖為日前拍攝的福州大學科技園外景。(張行健 攝) 殷殷囑托,聲聲入耳;綿綿厚望,念念于心。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明確提出“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的目標任務,為福建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指路引航。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踔厲奮發,發展勢勝。 一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奮勇爭先、再上臺階”的部署要求,提出“加快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的先鋒、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對臺合作的品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桿、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目標任務,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全方位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上半年,全市GDP增長6%、居全省第2;1—8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固投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7%;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分別居全省第3、第4,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奮勇爭先新答卷。 科創賦能,綠色產業迸發新活力 借科技之力,賦能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年來,我市持續聚焦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圍繞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具有南平特色的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 一年來,我市加快推動綠色產業創新發展,堅持以做大做強一座山、一片葉、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雞等“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作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著力拓展綠色產業發展新空間,讓綠色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集群發展。 這是一組亮眼的數據,也是我市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的印證——去年,全市游客人數、花費比2021年增長33.5%、22.6%,今年1—8月又分別增長15.4%、16.3%;茶、竹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突破500億元,肉雞全產業鏈達940億元,水產業年均增長10%以上,綠色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60%,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在傳統優勢產業齊頭并進之時,我市著眼未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上主動作為,積極培育氟新材料、醫衛材料、低空經濟、新型電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目前東華大學醫衛產業聯合創新中心已揭牌落地,為醫衛材料產業注入更加強勁的科研力量;南平工業園區低空經濟產業園開園,讓低空經濟發展有了新的產業平臺支撐,逐步形成“綠色產業穩中有進、新興產業方興未艾”的產業發展格局。 要讓科技更加精準地賦能產業發展,關鍵在于更加高效地打通產學研用的堵點。我市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圍繞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持續探索“南平優質資源+專家優秀成果+營造優越環境”聯動機制,組建招才引智團隊赴上海、江蘇等地對接,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科創成果孵化轉化,為閩北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全市已有28個人才技術成果落地轉化,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18%,創歷史新高。與福建農林大學簽訂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及合作辦學協議,今年9月首期入駐學生達2500人以上,為產業發展儲備專業人才。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創活力的催化劑。我市堅持“筑巢引鳳”,注重“平臺+人才+機制”一體推進,已建成74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涵蓋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竹產業設計制造檢測中心等;在全省率先啟動省竹產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讓行業精英更好地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計劃,今年以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增長13.9%,增速位居全省第2,創新驅動的引擎正越轉越穩。 深化改革,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以改革開放之筆,勾勒發展新圖景。 一年來,我市聚焦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加快打造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的先鋒,主動站位全局,以敢為人先的勇氣、開拓創新的精神,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南平實踐注入了強勁動力。 我市立足生態大市、農林大市、文旅大市的特色優勢,創新建立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1+1”抓改革工作機制,系統推進綠色創新、營商環境、民生領域和農村綜合改革,11項改革創新成果獲省委主要領導肯定,并在省委深改委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我市是科特派制度的發源地,在首個科特派服務標準上升為國家、省級標準后,計劃通過地方立法出臺《促進科技特派員工作條例》,以制度保障讓科技紅利持續惠及農業農村。 “森林生態銀行”是我市在全國首創的林改機制,有效破解了“均山到戶”后林地碎片化、經營成本高、林農收益薄的難題。此后,我市又升級推出“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模式——“一村一平臺”“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目前已累計推動28.75萬畝林地林木規模化整合、專業化經營,惠及林農11.57萬戶,讓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近日,福建省浩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廠區突發斷電,企業向“企呼我應”平臺求助后,順昌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迅速聯動相關部門啟動應急機制,不到15分鐘工作人員到場排查故障,當晚12時便恢復供電,企業負責人對此連連點贊。 發揮關鍵作用的“企呼我應”平臺,是我市創新打造的四大增值惠企平臺之一。四大增值惠企平臺還包括“惠企政策直通車”“免申即享”、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除了平臺創新,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將“一件事”服務向“一類事”拓展延伸,市場主體滿意度連續4年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既要讓地方更好發展,也要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一年來,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舉措——“4+N”網格化醫防融合讓醫療服務更貼近基層;鄉鎮“幸福里”社區讓農村老人“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實現互助養老;就業數智服務平臺為群眾搭建“家門口”的就業橋梁……這些舉措,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享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年來,我市主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韓國、日本舉辦茶文旅推介會、交流茶會等活動,讓閩北特色產品與文化走向海外;武夷山至首爾直飛航線通航,架起了閩北與國際交流的空中橋梁。為穩定外貿外資,我市還通過舉辦“南平好物賣全球”對接會等活動,助力本土企業更好拓展國際市場。今年以來,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增速位列全省第4,開放型經濟發展持續保持良好勢頭。 兩岸融合,生態文旅搭起連心橋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 一年來,我市聚焦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對臺合作的品牌,圍繞“深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對臺合作”的定位要求,持續在抓深化、拓領域、打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南平樣板”。 生態產業合作,是兩岸融合的重頭戲。第十六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在我市舉辦,吸引眾多臺胞參與、臺企參展,成為兩岸茶界交流的盛會;邵武市獲批設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灣農業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臺;《臺灣桂竹筍材兩用林栽培技術規程》省級地方標準立項,推動兩岸生態農業技術互學互鑒,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發展生態產業中增進情誼。 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紐帶。我市搭建中華文明兩岸高端學術研學坊等平臺,舉辦紀念鄭成功誕辰400周年、“中華文明與兩岸融合”學術研討會、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南臺青少年棒壘球交流等涉臺特色活動60多場次,島內參加臺胞超2000人次。在文化交流中,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碰撞中加深了了解,在情感共鳴中凝聚了共識。 旅游合作,讓兩岸同胞共享祖國大好河山。我市出臺臺胞游大武夷引客獎補政策,推出“萬名臺胞游學大武夷”活動,讓臺胞親身感受大武夷的秀麗風光與文化底蘊;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福建)茗宿發展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民宿產業經驗共享;在臺北設立大武夷茶文旅推廣中心,進一步拓展對臺旅游市場。今年以來,南平接待臺胞數量同比增長139.4%,生態文旅正成為連接南臺兩地同胞的連心橋。 城鄉融合,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 金秋時節,行走在閩北鄉村,處處是豐收的美好景象。 一年來,我市聚焦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加快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召開市委六屆九次全會,著力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主動作為、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因地制宜探索走出具有山區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政和瑞祥竹木公司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生產景象——自動化生產線飛速運轉,工人們嫻熟地操控著新購置的自動色選機,對竹條展開精準高效的分揀作業。 “這臺設備可是我們公司與福清市企業攜手打造的第四代自動色選機。”政和縣瑞祥竹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李鋒自豪地介紹道,自該設備投入使用以來,工廠的整體生產效率提升75%,以往在選色環節需依賴15名普通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僅需3名掌握設備操作技能的工人即可輕松應對。 去年,在政和縣發改科技局的積極協調下,政和縣瑞祥竹木有限公司與福建帝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順利簽訂了山海協作科創飛地合作協議,約定每年不定期開展互訪和交流培訓活動,聯合組織項目,開展課題研發攻關,按一項目一協議開展合作,共同促進創新發展。 瑞祥竹木的故事,正是我市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的一個生動寫照。 一年來,我市聚焦雙方所能所需,深化與福州的對口協作,在福州軟件園建成全省首個地市級“科創飛地”——南平(福州)產業創新孵化中心,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設立武夷山水農特產品展示中心,實現“山”的資源與“海”的市場精準對接。今年以來,42項重點協作項目完成投資62.7億元。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讓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我市出臺《關于以縣域為重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去年實施984個城市更新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又謀劃儲備297個項目,新獲批資金20.7億元,持續做優做強縣城。“城市體檢”、海綿城市相關經驗做法在今年全國城市體檢及海綿城市工作部署會上作交流。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共同富裕注入活力。我市出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實施意見,連續三年召開現場會推廣“千萬工程”經驗,3個鄉鎮、29個村被確定為首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示范村。運用黨建體檢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武夷百村”計劃,探索鄉村振興公司模式,開展“回家鄉來、助鄉村興”活動,用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政策,有效盤活閑置零散低效資源資產,不斷做特做旺鄉村。同時,推動51個村完成村莊優化整合,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建、共同富裕。 文化傳承,讓千年文脈煥發新生機 茶香裊裊迎賓客,武夷山水毓靈秀。陽春三月,人們再聚武夷山下、朱子故里。 3月22日,以“文明互鑒與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為主題的第二屆武夷論壇在盎然春意中如約開幕。來自國內外相關權威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兩個結合”重要論述為指引,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溝通中凝聚共識,共話文明傳承與發展之道。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編寫的論壇主報告《新的文化生命體:“兩個結合”與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正式發布。 最美人間四月天,武夷爛漫好景長。 4月17日至19日,以“培育文化旅游支柱產業”為主題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在美麗南平成功舉辦,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相聚于武夷山下,共襄文旅盛事,共商發展大計; 4月21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武夷山啟動,將武夷山的無窮魅力、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蘊、茶文化的源遠流長、紅色精神的傳承弘揚娓娓道來,本次活動中“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兩個主話題全平臺曝光均超過10億次; …… 這是文脈的傳承,也是時空的對話。 一年來,我市聚焦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加快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桿,堅決扛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實施文物落圖、文保體檢、文脈傳承、文旅融合、文化出海“五文”工程,著力展現新時代閩北文化的氣韻和風采。 全市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持續鞏固,文化傳承的根基不斷夯實——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打造“閩北講習班”理論宣講品牌,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方言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理論宣講“活”起來;推進文化特派員試點工作,編印《文明鄉風建設創新案例集》,武夷山市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 賡續閩北歷史文脈,各項舉措更扎實——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編制全市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與文物數字地圖,實現古跡信息一鍵查詢、動態監測;在全省首創鄉鎮黨政主官文化遺產保護離任交接機制并在全省推廣,讓守護文化根脈成為共識;著力打造“書香南平”“書院文化”品牌,《賡續書院文脈、激活時代精神》案例入選全國“建設城市文明、增進人民福祉”論壇優秀案例,成為全省唯一入選案例;建甌市憑借完好的古城肌理與活態傳承的非遺技藝,成功通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評估,千年文脈在保護中得以更好延續。 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我市圍繞構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加快打造“1+3+3+N”特色旅游產品體系,總投資112億元的23個文旅項目加速推進——《月映武夷》通過激光技術與水幕投影結合,演繹武夷山水與朱子文化的傳奇故事;“閩韻風華”文化大觀園重現古代市井繁華;馬伏鄉村農文旅綜合體讓游客更好地體驗農耕樂趣……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接連舉辦,讓更多國際友人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美麗中國”——舉辦“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朱子之路”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等系列賽事、研學活動1000余場次,招引市域外賓客165萬余人次,更好地助力文化流量向經濟增量轉化,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生態文明,用綠色發展書寫新答卷 “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作為閩江源頭、福建的生態屏障,南平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足的底氣也來自生態。 一年來,我市聚焦在實施生態省戰略上接續推進,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堅持護綠、擴綠、興綠一體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全國全省前列,可謂生態優先一寸不讓,綠色發展半分不減。 護綠,筑牢生態屏障。我市不斷鞏固提升“四個全域”目標,創新推行生態體檢和“巡山交樹制”“巡河交水制”,建立全域責任網格,織密生態保護網。監測數據顯示,全市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小流域斷面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全部提升為Ⅱ類水以上;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考核連續兩年居全省第1。 擴綠,厚植生態基底。我市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等重大項目,首創森林“三改”技術措施——改單一針葉林為針闊混交林、改單層林為復層異齡林、改常綠用材林為常綠彩化花化果化“鑲嵌”多功能景觀林;實施“四防一提升”工作機制——防森林火災、防松材線蟲、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防盜砍濫伐,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360.05萬畝,全市森林蓄積量達2.02億立方米、森林蓄水量達83億立方米,連續三年獲評中國“綠都”年度綜合評價前三。 興綠,激活生態價值。作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我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竹、茶、水等優勢資源轉化為發力點,深入開展生態產品調查和適應性評價,做實生態產品調查、確權、量化、評價等工作。發揮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作用,編制全國首部《碳排放管理員教材》,探索建立全國首個大江大河碳匯標準及方法學,完成全國首筆河湖碳匯交易。二氧化碳監測激光雷達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標準氣體產業化項目有序推進,為生態價值測算提供科技支撐。如今的南平,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實現了從“賣木材”到“賣空氣”的轉變,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綠色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久前,我市成功入選首批福建省森林“四庫”聯動試點區,好生態不斷換來好收益。 “開發林下空間,不砍樹也能致富。”邵武市在全國首創林下空間流轉機制,累計登記存儲可利用林下空間面積8.45萬畝,預計今年登記存儲面積可達10萬畝以上。 在邵武市肖家坊鎮坊前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展林下種養業,當地推出“云認養”產品,消費者通過電商直播平臺在線認養跑山雞,每只認養費90元,每月支付60元喂養費,可24小時云端監控雞群生長,每月可獲得20至30枚土雞蛋,10個月后免費得雞。 這樣一算,農民養一只雞的收入高達690元,在傳統森林經營之外,蹚出了一條致富新路。 以綠興業,林下淘金的故事,在閩北大地不勝枚舉。 如今的閩北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開門見綠、推窗見景,鼓了農民的“錢袋子”,美了百姓的“慢生活”,提升了發展的“含綠量”,也增加了生態的“含金量”。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奮斗腳步永不停歇。 南平全市上下將繼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全會部署要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宏偉藍圖指引下,對照市委六屆八次全會提出的目標要求,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高質量謀劃“十五五”發展,為福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作出更大的南平貢獻。(鄭金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