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晨5點,邵武市張厝鄉祝嶺村海拔1200米的“洋半天”高山生態茶園已泛起微光。 64歲的朱旺基系緊袖口,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配制谷物、清理雞舍、觀察雞群狀態……山間的晨霧中,他的身影在茶園與雞舍間穿梭,這是他返鄉創業四年來雷打不動的日常。 “閑不住,退休了就想為家鄉做點事,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2021年,已在城市過上安逸退休生活的朱旺基,毅然放棄舒適環境,帶著半生積蓄回到了這片生他養他的高山,大力發展土雞產業,帶領村民就業增收,成為張厝鄉的致富帶頭人。 政府搭橋解題 創業之初,朱旺基在高山中一磚一瓦壘起了雞舍。 “這么高的山養雞,能成嗎?”陡峭的山徑讓建材運輸格外艱難,村民的質疑聲也時常入耳。 養殖的艱辛更是日常:寒冬里凌晨巡舍防霜凍,酷暑中四處尋找清潔水源,疫病防控的壓力如影隨形。但望著滿山跑的雞群,朱旺基總有股勁:“你看這些雞,餓了吃谷物,渴了喝山泉水,呼吸著深山新鮮空氣,這樣養出的雞肉質肯定鮮美。”這份對生態養殖的堅持,成了他對抗困難的底氣。 隨著養殖規模擴大,新的難題接踵而至。 雞群日需兩至三千斤谷物,要定點分撒在廣闊山林間,這讓基地里以留守老人、婦女為主的工人犯了難。“他們日常管護沒問題,但搬重物實在力不從心。”朱旺基回憶,2024年,張厝鄉黨委政府主動牽線,為基地引進800米長的農用單軌道運輸小火車,軌道沿雞群就食線路鋪設,谷物運輸難題迎刃而解,工人們終于不用再肩挑背扛爬坡送料。 高海拔養雞的技術瓶頸更具挑戰——晝夜溫差大導致產蛋率低,山區疫病防控難度大,種源品質不穩定。今年,在鄉黨委的積極推動下,朱旺基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的省級科特派團隊成功對接。 科特派帶來的“三區輪牧”養殖法讓養殖模式煥然一新:雛雞在“溫控艙”里科學保育,成雞在“山林場”自由散養,產蛋期則轉到“茶園崗”實現生態養殖。 “雞茶共生”的生態循環模式,讓雞糞為茶樹施肥,茶園為雞群提供天然屏障,既保障了產品品質,又降低了養殖成本。科特派曾麗介紹:“2025年出欄的3萬羽土雞,生長周期均超300天,品質合格率100%。” 帶動村民增收 “雞場離家近,既能照顧家里,每年還能多掙3萬多塊!”正在給雞群喂食的祝嶺村村民陳香玉笑著說。 在朱旺基的養殖基地,像陳香玉這樣的村民有10余人,他們都是村里的留守勞動力,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穩定就業。 雞場的興起,讓昔日沉寂的生態茶園煥發勃勃生機,更成了張厝鄉名副其實的“致富引擎”。“大家信我,我就不能讓他們失望,要盡我所能為家鄉做事。”朱旺基樸實的話語里滿是責任。 在朱旺基等“頭雁”引領下,張厝鄉大力推動土雞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起“黨支部+示范戶+脫貧戶”的幫扶模式。基地優先吸納脫貧戶參與養殖,提供“三統一”服務,即統一供應優質雞苗、統一開展技術指導、統一按保底價收購,從源頭降低養殖戶的經營風險。 目前,全鄉已建成10余個土雞散養基地,現存欄土雞3萬余只,年產蛋量達120萬枚,形成了“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共富格局。 “有基地兜底,我們養得踏實,干勁更足了!”養殖戶熊大叔感慨道。 “在朱旺基的帶動下,已有20余戶農戶加入養殖隊伍,其中3戶年收入突破10萬元。”張厝鄉副鄉長洪恩威表示:“下一步將推行‘全鄉擴養計劃’,通過階梯獎勵、訂單保底等措施,輻射周邊鄉鎮共建散養基地,讓更多農戶共享發展紅利。” 從山林到餐桌 華燈初上,邵武市人民路的“農七爺土雞館”燈火通明。紅色門面上的招牌格外醒目,店內香氣氤氳,廚師在灶臺前慢火煨湯,食客們或品嘗古法土雞湯,或享用鹽燜雞,熱鬧非凡。 “肉質緊實鮮嫩,湯色澄亮回甘,這味道絕了!”食客李阿姨豎起大拇指夸贊。 “土雞要選山林跑,老湯需用慢火燉。我一直想讓更多人嘗到高山土雞的鮮美,所以在城里開了這家湯品店。”朱旺基介紹,“‘農七爺’這個名字有講究,我生在農村,年近七旬還在創業,想通過這個品牌告訴大家,七十歲也能再出發,也希望激勵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2025年5月,“農七爺”土雞館正式營業,這不僅讓高山土雞走進城市消費者視野,更標志著張厝鄉土雞產業完成了從單純養殖到品牌化、體驗化銷售的蝶變。 從線下布局來看,和平古鎮的業態展示館、品牌體驗店成了游客打卡點,便攜禮盒與“定制雞湯”成了熱門旅游伴手禮;線上“云養雞”直播吸引300萬人次觀看,訂單從全國各地飛來。 “我們計劃在上海、福州等城市開連鎖直營店,下個月,武夷山的第二家湯品店也要開業了。我想讓高山土雞‘飛’出大山,把這份高山風味直接送到都市人的餐桌。”朱旺基的目光始終望向遠方。 從昔日的退休民警到如今的致富帶頭人,朱旺基依然習慣穿著那條洗得發白的警褲,他用四年時間書寫了一個關于堅守與奉獻的故事:讓沉睡的鄉村資源活了起來,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注腳。這位山脊上的守望者,正帶著鄉親們在共富之路上穩步前行。(王曉云 黃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