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想先說兩個數字:2.5噸、7.5噸,這是馬達加斯加種植雜交水稻前后,稻田平均每公頃產量的對比。”10日,20歲的馬達加斯加姑娘李羽莎(中文名),舉著一張面值兩萬阿里亞里的馬達加斯加幣,上面印著一束雜交水稻。 這個非洲國家面額最大的紙幣上,為何印著中國雜交水稻的圖案? 當日,“漢語橋”活動首場比賽在武夷山五夫鎮舉行。賽后,選手們參觀袁隆平水稻科普館時,選手李羽莎向眾人分享了一個雜交水稻“授人以糧”的動人故事。她身旁,站著來自五大洲100多個不同國家的青年。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島國,當地有一句諺語“米是生命”。水稻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但長久以來,糧食不能自給自足。 “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培養出了適合馬島種植的雜交水稻,并且手把手地教當地農民種植技術。”李羽莎輕撫著這一紀念中馬兩國實施雜交水稻項目取得成功的紙幣,話語中滿是感激,“這完美詮釋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07年以來,中國通過援非項目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培育了適應當地條件的優質品種。18年過去,中國雜交水稻在全島推廣面積已達9萬公頃,是非洲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成為中非農業合作的典范。 “正如中國的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女士所說,‘一粒種子,鼓起了馬達加斯加人民的米袋子,也鼓起了他們的錢袋子’。”李羽莎說,“我們管雜交水稻叫‘擦拉貝’,意思是‘最好的東西’。這粒跨越山海的種子,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也是兩國之間深厚友誼和緊密合作的生動寫照。” “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合作項目。希望你們回去之后,能夠把興趣放在這一領域,為中國雜交水稻的傳播貢獻青春力量。”活動現場,第三代雜交水稻專家李新奇接過話茬,與大家互相傳閱這張紙幣。 “我希望馬島田野遍種中國稻。”在李羽莎的憧憬中,眾人仿佛看見萬里之外“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圖景正徐徐展開。(張筱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