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百年前,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唐石里(今建陽區黃坑鎮嘉禾村)一株水稻抽穗十五枝的奇景,被載入《宋史》《宋會要輯稿》,宋理宗因此詔改建陽縣名為“嘉禾”縣,成就一段農耕佳話。如今,這片承載著“五谷豐登”祈愿的土地,正以生態防控與科技賦能的現代實踐,讓“嘉禾盈疇”的古老愿景照進現實,一幅“宋韻田園”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閩北大地徐徐展開。 文脈傳承:從御賜嘉禾到生態糧倉 “唐石里產嘉禾,一本十五穗”,明嘉靖《建陽縣志》中這段記載,不僅是黃坑鎮嘉禾村名字的由來,更成為刻在當地百姓心中的文化基因。雖經元代復名建陽,“嘉禾之鄉”的美譽卻從未褪色,黃坑鎮彭家內34畝梯田至今保留著宋代農耕肌理,成為這段歷史最鮮活的見證。如今,這份傳承有了新注解。在浪坑組的稻田里,30余套稻飛虱行為干擾器有序分布,通過物理手段阻斷害蟲繁殖,這是建陽區農業農村局開展的“生態防控+良種良法”試點現場。
嘉禾村“一本十五穗”發源地 葉烯凇攝 “過去靠農藥防蟲害,現在靠科技保安全,產出的生態米根本不愁賣。”嘉禾村村民肖昌華指著自家稻田介紹,今年種植的省農科院優質稻種,尚未收割就已被全部預訂。
嘉禾村“一本十五穗”發源地 葉烯凇攝 科研扎根:三級聯動激活共富密碼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南平市農科所的水稻品種選育基地落戶,讓嘉禾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業試驗場”——每年200余份水稻新材料在這里試種,一批兼具抗性強、品質優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依托“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三級聯動模式,村里實現統一供種、技術、管理,帶動全村水稻畝均增收400元,科技賦能讓千年稻田煥發新生機。
開展生態防控安裝稻飛虱行為干擾器 葉烯凇攝 “我們建立‘嘉禾共富工坊’,帶動社員種植優質黑米、低 GI 稻米,預計戶均年增收1.5萬元,下一步想做強我們嘉禾村‘畬鄉烏米’‘嘉禾大米’品牌,讓好米賣好價”。嘉禾里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雷煸華算起增收賬,眼里滿是笑意。 古韻新篇:從稻作故里到業態融合 眼下,嘉禾村正以稻田為舞臺、畬鄉文化為底色,打造“嘉禾糧倉”,謀劃推出“稻香研學”“稻米市集”等農文旅融合體驗,讓游客在稻浪里聽宋韻、品畬味、宿梯田。
宋韻田園 葉烯凇攝 “嘉禾村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上,正處環帶上,給村里發展帶來契機。村里將保護提升彭家內34畝梯田,對觀下、歷里、鯉魚桐等地開展土地提升,同時,完成2公里河道綜合整治;此外,還會保護性開發大門樓、武仙山等文旅資源,打通浪坑至五福洋步道。”黃坑鎮嘉禾村黨支部書記楊進德說,打造嘉禾“畬鄉烏米”“嘉禾”大米品牌,讓“嘉禾故事”真正成為“福建糧倉”的閃亮名片。
種植優質稻 葉烯凇攝 “既要守護好‘米袋子’,也要拓寬‘錢袋子’。”建陽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嘉禾村的實踐正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體現——通過生態防控保障糧食安全,依托科技提升品質效益,結合文旅延伸產業鏈條,讓千年稻田在鄉村振興中既守住了根與魂,又闖開了新路徑。(林晶 董練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