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大烏’‘東魁’可以采摘了。”“這個月陸續都會有楊梅成熟,可以隨時過來嘗鮮。”……近來,小湖楊梅又紅滿枝頭,酸酸甜甜的,等你來嘗鮮。日前,在建陽區小湖鎮湖人楊梅專業合作社的楊梅園里,負責人徐治福正忙著處理訂單。“不少熟客早已經下好訂單,只待發貨。” 小湖鎮享有“楊梅之鄉”的美譽,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品種以當地優質的“回瑤仔”“大烏楊梅”和引進的“東魁”“黑炭”“白楊梅”為主,以及搭配早、中、遲熟品種延長采摘期。 徐治福說:“這些年楊梅都是供不應求,效益越來越好。”小湖楊梅隨著種植技術加強、加工升級、產業鏈延伸,越來越多農戶加入到行列中,種植面積連年增長。目前約種植6600畝,年產楊梅鮮果2200多噸,楊梅干100多噸,全產業鏈產值達2億元,帶動楊梅種植戶均增收6.4萬元。 在小湖鎮上的“小湖三寶”農特產品店里,黃寶才忙碌地用手機通信軟件回復客戶。看到客人進門,黃寶才熱情招待:“坐下來嘗嘗,這是剛剛出產的楊梅干。” “這里的楊梅口碑好、品質高,我都敢和其他地方的楊梅比一比。”黃寶才是這里的“新鄉人”。看好小湖楊梅產業的他,2016年到小湖發展。在“口碑”的帶動下,黃寶才的楊梅第二年就成了“朋友圈爆款”。而后,黃寶才不僅建立寶才家庭農場,有了銷售門店,注冊農業公司、新建楊梅加工廠房…… “歡迎各地朋友來試試我們的‘楊梅宴’。”小湖鎮副鎮長劉源濤打趣說,“我們在傳統楊梅酒、楊梅干等產品發力的同時,還在研發楊梅汁、楊梅菜品等新品。” 為了更好地服務鎮里的楊梅產業發展,小湖鎮成立了“楊梅”專班,通過規范生產、延伸產業鏈條、打通冷鏈物流渠道、宣傳推廣、文化發掘、項目包裝等方式,全方位服務楊梅產業發展。未來,該鎮將依托資源優勢,以果為媒,推進農旅融合,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進一步提高楊梅產品附加值,讓楊梅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果”。(朱宇 吳淑媛 陳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