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提到,山東省一些地方在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中盲目攀比,數據不實。為了數據“好聽好看”和排名靠前,在項目建設中講究場面、熱衷造勢,盲目追求數量甚至虛報夸大,導致基層干部群眾和企業反映強烈,教訓深刻。 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本是一招“先手棋”,往往能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比如,多個項目同時啟動能快速形成投資規模效應,直接拉動地方經濟,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政府可以集中調配土地、資金等資源,有助于避免重復審批和資源浪費,減少后續協調難度,提升行政效率,縮短建設周期;集中開工形成“磁場效應”,能吸引更多企業入駐或追加投資,尤其是產業集群類項目,等等。總體而言,集中開工具有統籌資源為企業提質增效和集中聲勢拉動經濟發展兩大優勢。有基層干部告訴筆者,近年來集中開工確實解決了很多難題,幫助當地落地了一批重點項目。 但是,山東此次被通報的問題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中的形式主義弊病,以及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會增加企業和基層負擔,消解提質增效的優勢。比如,淄博高新區2025年春季集中開工35個項目中有6個為重復項目,個別縣區單個項目反復開工3次;有的開工儀式追求場面,一個會場租用電子屏等設備費用達20多萬元。如此將集中開工異化為“開工表演”,背后是對企業和基層反復折騰,費財費力。 其次,影響政府信譽。集中開工能吸引更多投資,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政府公信力。像煙臺市蓬萊區某項目申報投資額近90億元,但兩年來僅投入500萬元完成場地平整;濱州市博興縣某項目兩次納入集中開工并申報投資額70多億元,但目前仍處于前期研究論證中。這些見頭難見尾的開工,必然會降低企業對當地政府的信任。 此次通報盡管只反映了山東省一些地方的問題,但筆者了解到,相關現象在其他地區也多多少少存在。有的領導干部將開工儀式視為政績目標,給基層強壓指標,只顧部署、不抓執行,只看數字、不問過程;有的上級部門只關注“是否開工”而非“是否建成”,許多項目因前期規劃不足、資金不到位或市場環境變化,開工后實際進展緩慢或停滯,導致“假開工、真爛尾”。 不興偽事興務實。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其中很重要一項就是堅持以學促干,注重結合融合,推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治“四風”取得更大成效。有關部門和黨員、干部當引以為戒、舉一反三,認真思考怎樣把集中開工這個好政策真正落實好,讓其回歸“發展助推器”的本真價值,切莫為了數字好看,而去盲目攀比、虛報夸大。(李許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