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甌市東游鎮萬畝玉米示范基地 夏意漸盛,綠意正濃。近日,記者步入建甌市東游鎮萬畝玉米示范基地,駐足田野間,放眼望去,一排排玉米亭亭玉立,一根根果穗掛滿枝頭,呈現出一幅喜人的好“豐”景。 東游鎮是全省50個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玉米復種面積最大的鄉鎮,復種面積達5.3萬畝,玉米種植戶約3000戶,玉米一產產值約2.8億元。 最值得稱道的是,別家的玉米“論斤賣”,東游玉米卻是“論穗賣”。 為何?因為在東游鎮,玉米從選種、育苗,到種植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科技力量的支撐。 “這個是‘美玉27’,又鮮又甜,再有10多天,就可以采摘了。”玉米地里,東游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陸錦榮笑著介紹,“除了‘美玉27’,東游鎮還種植了‘閩甜986’‘雪甜7401’‘雪甜232’等二十余個鮮食玉米品種,全部都是國產的種子。” 一粒種子,萬擔金黃。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高產穩產的玉米種子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關鍵意義。 陸錦榮說,種子的選擇直接影響著玉米產量、質量和農民的經濟效益。“以前,我們的玉米種子基本都來自美國,隨時有被‘卡脖子’‘抬價格’的風險。” 為此,東游鎮與福建省農科院合作,成立玉米種業產業研究院,在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產品研發等方面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了“閩雙色6號”“彩糯608”等近十個優秀品種,一年可種2至3季,畝產約1400公斤,每畝效益達2300元,農戶效益提升20%至30%。 不僅如此,建甌還在東游鎮建立萬畝高質玉米示范基地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建甌)展示評價基地,并與省土肥所、植保所、耕作所保持試驗示范合作,每年引進50多個玉米新品種試種,完成國家試點任務春秋兩季近58個鮮食玉米組合。 “我種玉米十多年了,親身感受到種子的重要性。”東游鎮玉米種植大戶、福建高瞻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美建說,“種子有了保障,我們才能放心發展鮮食玉米種植。”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育苗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決定了玉米植株的健壯程度、抗病能力和最終的產量。 那么,東游鎮如何實現玉米的豐產育苗?答案就是交給專業的公司——建甌市科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我們公司承擔實施玉米集約化育苗項目,建設標準化鋼構播種車間、玉米自動恒溫暗化催芽室,采用自動播種機,一天就可完成400畝的播種面積,效率提高20倍以上。使用自動恒溫暗化催芽,發芽率提高20%以上,成功率超過95%,全年實現集約化播種催芽2萬多畝,節本又增效。”科達公司總經理張宏欽說。 陸錦榮也表示,科達公司具有集約、高效、可持續的優勢,培育種苗的出苗率高達95%以上,長勢整齊、抗病力強。“目前,科達公司每年育苗1500多萬棵,其中玉米苗量最大,一年1000多萬株,主要供應本地種植戶。” 選好種、育好苗,接下來就是種植。 東游鎮主要種植春玉米和秋玉米,移栽春玉米時,天氣乍暖還寒,倒春寒時有發生。因此,地膜成為當地玉米栽培的“標配”。 “地膜可以保溫,還能有效防止水分和養分流失,抑制雜草生長,減少化學除草劑使用。”陸錦榮說,在閩北地區使用傳統的聚乙烯塑料地膜回收難,還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全生物降解地膜則很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陸錦榮說,全生物降解地膜是會“消失”的地膜,是省農科院專家團隊為建甌鮮食玉米生產量身定制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就會破裂,然后逐步降解,節省了回收工序,減少了‘白色污染’,還有一定的增產效益。” 2023年以來,建甌市通過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農戶受益”的可持續模式,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2024年示范面積達到1.3萬余畝,其中東游鎮就有9000余畝。 種植管理期間,當地還運用了鮮食玉米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秸稈收儲-飼料化-過腹有機肥還田循環應用技術、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以及鮮食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等。 當科技邂逅玉米,解鎖了東游鎮“黃金產業”的新圖景。一粒粒玉米種子被播撒在廣闊的田野上,它們承載著豐收的希望,也揭示著農業增產的“密碼”。 東游鎮黨委書記劉云芳表示,東游鎮將繼續立足特色優勢,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做活“好種”“好吃”“好玩”農文旅融合文章,逐步推動鮮食玉米種植向標準化、規模化、特色化、產業化方向邁進,變“米”為“金”,賦能鄉村振興。(盧國華 魏劍生 黃華建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