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麓春色濃,閩江上游百花盛。 日前,順昌縣文聯組織縣書法家協會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元坑,開展“繪書法墻 助鄉村興”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書法家們在高達3米多的圍墻上揮毫潑墨、揮汗疾書,一幅幅精彩的題壁書法在古老的墻面上徐徐展開,為古鎮元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這些浸潤著墨香的墻繪,恰似解碼南平文化的密鑰:以藝術重塑鄉村精神肌理,讓千年文脈煥發現代生機。 近年來,南平市不斷推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歡樂常相逢—新時代文藝惠民八閩萬村行活動”“周末戲相逢”等全省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持續開展“鄉村戲臺、百姓樂園”福建戲曲迎新春走基層系列活動。 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提升文化藝術街區2個、鄉村戲臺16個、市級非遺傳習所33個,整合推出“百姓大舞臺”“書畫音樂匯”“街頭文化藝術展演”等惠民文化品牌活動。2024年,我市共舉辦各類惠民文化展覽30余場、群眾文藝演出500余場、惠民文化講座70余場,省級以上文藝團體下鄉演出200多場次。 走進位于武夷新區的南平市圖書館,帶有閩北特色的建盞建本、朱子等文化元素撲面而來。這座總面積2.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不僅是南平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智慧大腦”,更通過物聯網技術串聯起覆蓋全域的閱讀網絡:在全市布局的10個縣級總館、4個直屬分館和80余個流通服務點中,讀者可隨時掃碼調閱全市圖書資源,實現“一卡通用、通借通還”。 “自從有了‘耳機森林’,我每天散步時都能聽《閩北革命史》。”在浦城縣夢筆社區,退休教師張美云熟練地掃描有聲圖書館二維碼。這座全省首創的有聲圖書館,將喜馬拉雅平臺的30萬小時音頻資源導入基層站點,形成“掃碼即聽”的15分鐘數字閱讀圈。 書春送福、文藝展覽、惠民演出……今年春節期間,南平市文聯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喜迎新春文藝惠民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文聯系統參與“強基工程”新春特別行動、“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文藝惠民活動500余場,吸引文藝志愿者、民間藝人等5000余人參與,讓閩北的年味更濃,群眾的文化體驗更豐富。 為推動基層文化發展,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組織市級各文化單位派出10名文化特派員,入駐10個行政村,大力推動農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開展文化資源挖掘研究、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等工作,打造有特色的文明實踐所(站),指導策劃文藝演出、全民閱讀、展覽展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 延平區發揮雙溪樓文藝實踐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舉辦文學沙龍、文藝培訓、文藝創作交流、讀書分享會等特色主題活動。2024年10月,“雙溪講壇”被省文聯授予第二批“文藝兩新”實踐聚集地。 建陽區連續4年把公益書吧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出“共建共享、自助互助、公益成長”的全民閱讀理念,盤活閑置、老舊場所,與村、社區、學校共建共享陣地,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潭陽書舍”公益書吧,不斷拓寬群眾文化服務覆蓋面。 在邵武,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全部實現延時錯時開放,全年共舉辦地方劇種公益演出、節日快閃、文博展覽、社教活動、公益講座、藝術培訓等各類活動200余場,展播公益電影1600多場次。 武夷山打造“書香武夷”微型書屋20個,在115個行政村設立農家書屋,10家企業被授予第一批“書香武夷 茶書房”,打造文化禮堂、文化廣場、廣播站、鄉村戲臺、非遺體驗館22個,初步建成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順昌縣積極組織社會文藝團體、文藝愛好者等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出嚴羽詩歌會、“百姓大舞臺”、四季“村晚”等品牌活動。開展“繪書法墻 助鄉村興”志愿服務和“拍全家福 福攝鄉村”公益活動、“跟著音樂去旅行”宣傳鄉村旅游活動、“大圣祖地 藝展風采”文藝大講堂等具有順昌特色的文藝惠民活動,覆蓋全縣12個鄉鎮。 浦城縣結合地方非遺、紅色文化、民俗民風等不同元素,創排“三浦并臻·福滿浦城”公益性文化展演,創作了廉政快板《曬家風》、普法快板《普法連著你我他》,打磨提升贛劇現代戲《石陂槍聲》,復排《紫釵記·怨撒金錢》《荊釵記·投江》《孟姜女·哭城》《思凡》《天女散花》等多臺贛劇折子戲,在全縣各鄉(鎮)和村、校園、景區等處進行公益惠民巡演。 從城市書房到鄉村戲臺,從數字云端到非遺工坊,南平市以“百姓需求”為圓心,以“創新供給”為半徑,繪就出一幅覆蓋全域、貫通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圖景。如今,行走在閩北的街巷鄉野,既能聽見古琴悠揚,又能觸摸時代脈搏,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文藝之花競相綻放,千年文脈正化作滋養民心的汩汩清流。(邱冬勇 蔣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