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5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祖謀)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這一獨特優勢,統籌推進法治福建、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上打造了生態法治、涉臺法治、數字法治、海絲法務等福建特色品牌,反詐、行政執法平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等200多項工作被全國推廣和表彰,以高水平法治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綜合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在為外資企業辦理商事登記。取號、掃碼、刷臉、拍照……企業只需完成簡單流程,便能領取營業執照。這一高效便捷的商事服務,是我省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福建打出法治建設的“組合拳”,針對性出臺自貿試驗區條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商事登記制度,支持企業擴大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興業。 省委依法治省辦制定出臺《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法治服務保障重點舉措》,提出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完善民營企業“走出去”服務機制等多項措施。 海絲中央法務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企業、群眾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特別是設立涉臺海事糾紛解決、反壟斷審查合規輔導、臺灣公證文書比對驗核、福建省貿易救濟法律服務、廈門市海絲商事海事調解等多個精準服務平臺,形成了涉外、涉臺、涉僑、涉企法律服務的立體式、多元化矩陣。 如今,海絲中央法務區作為海絲核心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已累計引入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或項目超260個,匯聚法律服務和泛法律服務機構4000余家。 福建是數字中國建設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我省將省一體化大融合行政執法平臺作為數字福建、法治福建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省司法廳的“閩執法”平臺工作專班,寬大的屏幕上,全省行政執法動態盡收眼底——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等數據實時呈現。全省48個領域3800余個執法單位的執法信息在這個省級綜合性行政執法平臺上互聯互通,真正實現“一個平臺管執法”。 在推進優化營商環境中,省司法廳重新制定全省公證服務收費標準,清理公證服務收費項目,降低涉企和民生公證項目收費標準。對學歷、學位、駕駛證、個人納稅狀況證明等4類公證實行“跨省通辦”“省內通辦”。積極指導各地開設利企便民綠色服務通道,提供預約辦證和上門辦證服務,落實公證“最多跑一次”,推行證明材料清單制和證明材料告知承諾制等。截至目前,全省公證業務超480萬件,其中“最多跑一次”公證業務超300萬件,知識產權保護業務超17萬件,提供上門服務近11萬件。 提高調解工作水平 近年來,針對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調解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省司法廳著力提高調解工作水平,全力維護全省社會安定穩定,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每年開展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活動為抓手,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各類人民調解組織主動深入基層一線,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在實現縣、鄉、村三級調解組織全覆蓋的基礎上,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推動在衛生、交通、勞動、國土、物價、知識產權等領域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1920個,實現“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調解組織”的目標。 針對經濟社會領域矛盾糾紛呈現新趨勢、新變化,省司法廳與省工商聯聯合在各類商會設立調解委員會,為廣大會員企業提供法律咨詢、矛盾化解等服務;與省總工會聯合在省級工業園區建立“園區楓橋”機制,推進勞動爭議和涉企糾紛調解;與中國人民銀行福州市支行聯合推動金融消費糾紛調解組織省、市兩級全覆蓋。 典型引路,強化調解隊伍建設。在全省培育以優秀人民調解員、“兩代表一委員”等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調解室779個,其中柘榮縣“草根和事佬”調解室、平潭臺胞薛清德調解室、莆田“慶元”調解室等一大批金牌調解室,入鄉俗、暖鄉親、接地氣,為當地群眾解決了大量“急難愁盼”問題,成為重大矛盾糾紛化解的中堅力量。同時,培育出“邊界楓橋”“海上楓橋”“社區楓橋”“景區楓橋”等系列楓橋調解品牌,為群眾提供更加專業、高效、優質的調解服務。 發揮調解的柔性優勢,將大量民間糾紛解決在源頭、化解在訴前,以減輕群眾“訴累”。省司法廳與公安部門聯合建立“公安110報警服務臺與12348法律服務平臺聯動處置糾紛”機制,對接受理公安“110”轉接的醫患、鄰里、家庭、婚戀等四類非警務警情糾紛15萬余件,為群眾在報警后提供一攬子法律咨詢、調解服務。同時,全省各級法律援助機構深入開展法援惠民生、根治農民工欠薪等系列活動,近五年免收服務費18億元,挽回經濟損失超34億元。 打造多元化普法品牌 如何打造法治建設品牌? 推動普法工作從“政府主導”向“群眾共創”延伸。近年來,省司法廳充分發動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打造“蒲公英”法治品牌,成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聯盟,通過創品牌、建隊伍、搭平臺,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的新型普法格局,推動人民調解和普法宣傳有機融合,實現“調解治標+普法治本”的雙贏效果。 普法志愿者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播撒到學校、社區、農村、企業。他們發揮自身所長,成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的“點點星火”。 全國人大代表章聯生將自己標志性的“順口溜”發言與普法結合,在直播平臺打造《“章”口就來》欄目,既接地氣又走心;來自“朱子故里”三明市尤溪縣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把《朱子家訓》融入日常普法工作中,編寫出“朱子八字工作法”;“鐵枝木偶戲”第四代傳承人陳銀龍從小就隨父親陳加申表演普法類傳統木偶戲劇,加入“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聯盟后,他積極參加進學校、進社區各類普法活動…… 截至目前,“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隊伍已達4389支、16.3萬余人,打造“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務平臺,建成310個公益普法服務驛站,積極開展志愿服務、關愛幫扶、心理疏導和法律援助活動共4.48萬余場次,完成法律援助6萬多件,幫助了數萬家庭;化解矛盾糾紛20.6萬余件,服務對象超6000萬人次。 精準施策,打造法治品牌。做強生態法治,全國率先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性法規,近五年生態立法43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首創生態功能損失賠償等恢復性司法制度,依法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木蘭溪水患等經驗做法被全國推廣。 改革創新,提升法治質效。聚焦科技創新、產權保護、海洋經濟等重點新興特色領域,近五年制定省級法規規章108件,其中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控、行政執法平臺管理等10多件立法走在全國前列。 做實涉臺法治,出臺臺灣地區仲裁機構在廈門設立業務機構登記管理辦法,取消臺胞在閩暫住登記、實現定居落戶“愿落盡落”,設立全國首個涉臺海事糾紛解決中心。 創新司法實踐,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打造金融、破產、知識產權、未成年人保護等審判和檢察品牌。建設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匯聚108億條執法司法數據,實現線上行刑銜接,刑事案件線上流轉率達92%,平均辦理周期縮短30%。 …… 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助力推進全省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