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香建陽 鄭叢洲 悠長的古街、幽深的古井、幽暗的古茶樹、悠遠的雕版印刷術……漫步在古街上,有暗香隱隱傳來。 坐落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書坊鄉的這條古街,叫康寧路。路不很寬,兩旁的建筑古色古香、華美精致,本著修葺如舊、保護中創新的原則,這里修建了建本文化展示館。從備板、寫樣、校準、刻板、印刷到裝幀,栩栩如生的蠟像場景,讓建本雕版印刷的步驟活靈活現。 書坊鄉被譽為“圖書之府、建本之鄉”。建陽雕版印刷在唐末五代時期起步,北宋時就出現了“書市”,南宋時更是聲名遠播。建陽書坊古稱“崇化里”,曾是圖書出版印刷中心,雕版印刷業繁盛700余年,清代仍有刻印。這里刻印的書籍叫“麻沙本”“建本”,與臨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齊名。明代,崇化里因產書極多、書坊林立,被贊為“書林”。清代以后,崇化里改名為“書坊”。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曾在建陽著述論道、創辦書院、教學鄉里,弟子蔡元定、黃榦、劉爚、葉味道等紛紛效仿,建陽“書院林立、講幃相望”。當時,建陽有私刻22家、坊刻29家,崇化里所出書籍,自六經到訓傳,農桑醫算,無所不包,刻印圖書行銷天下。 所以,這香是雕版油墨的香氣嗎?是,又不全是,油墨的香有厚重而失清醇。 陳高先生80歲了,筋骨硬朗、精神矍鑠,住在康寧路有100多年歷史的老宅里。老先生介紹,這房是他的爺爺所建,爺爺是茶商,自1903年起,歷時3年,動用木匠200多人、泥水工300多人,建造了自家宅院。院內的柱子、橫梁、窗戶以及桌、椅、床等主要家具均用名貴楠木建造,因而得名“楠木廳”。老宅到現在仍然保護得很好,許多人慕名前來欣賞。撫摸著生出歲月釉光的柱子,我深吸一口氣。楠木的香氣很淡,但不是那種潛入身心的香,更多的是挺拔的沉實。 又想起下午去的“寒泉精舍”,那是朱熹在母親墓地旁開設的第一所書院。與朱子第一次近距離相望,由“孝”引出的理學,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修葺一新的“寒泉精舍”里,一卷卷線裝書擺在架上,散發出古典的醇香。這是那香氣的發端嗎? 宋有朱子開學館,今有建陽讀書吧。據了解,建陽區現有40多家公益書吧,“書香建陽”正以一種深耕播種的務實,建設城市十分鐘書吧圈。 在花海公益書吧,志愿者薛必秀從近百公里外的邵武市趕來,讀書之余,做些收拾圖書、傳播文化之類的工作?;ê晌挥谀掀绞畜w育中心附近的花海公園內,建筑面積800余平方米,采用玻璃幕墻加鋼結構,內飾全部由竹木制作,從樓梯到地板,從桌椅到書架,無一不散發著竹木的清香。許因位置靠山,又是城邊,地理環境的微小差別,讓這里的溫度比別處稍低。微雨中,些許涼風襲來,一掃閩北的燠熱。 時時有市民來到這里,坐在竹椅上、伏在竹桌前看書,愜意的樣子讓人難忘?!拔覀兠恐芏加谢顒?,來這兒的市民很多,除了讀書、聽書、學習,很多人還加入了志愿者團隊,捐書捐物……”志愿者詹玉娟說。所聞所見讓我欣喜,不斷被各種香氣包圍,似乎正迷失在一個香氣彌漫的夢里。 在人行公益書吧,滿頭銀發的賴云洲老人,正熱情地與讀者交流。他是建陽區全民閱讀促進會常務理事、惠民公益書吧(潭陽書舍)執行舍長。他的紅馬甲上,金黃色的標識格外醒目,其造型是一本翻開的書頁,為“建”字的變形,書本下面印著“潭陽書舍”字樣。如今,這四個字已成為響亮的建陽名片。潭陽書舍項目建成多家城市公益書吧,人行公益書吧就是其中之一。銀行把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拿出來建設書吧,是鬧市里沉靜的奢華,是一個城市的活力與希望。 像這樣把街邊旺鋪遷移到別處,讓城市書香彌漫的還有建陽一中。建陽一中是百年老校,臨街的建陽一中校友公益書吧與書店相連,通過書吧的谷倉門,就是“南北望”書店。書店營業時間為早上8點半到晚上10點半,書吧也在這個時間段開放。據悉,公益書吧用房由建陽一中免費提供。 我在尋香途中看到,在建陽,對讀書、對文化情有獨鐘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熱愛歷史的李家欽,他用自己積蓄創辦的書林樓,一磚一石都是對建陽昌隆文脈的守護。比如“水云間”的建盞傳承人、獨創“百花盞”的工藝美術大師蔡龍,以及他一呼百應、不斷擴大的朋友圈…… 麻陽溪是建陽的母親河,它與發源于武夷山的崇陽溪穿城而過,交流匯合于老城后成為建溪。就像無數的水滴匯成澎湃的河,像一枚枚漢字經雕版刊印成書,正是從政府到社會各種心中有愛的人們,一同呵護出書香建陽。 朱熹在《芹溪九曲詩》中寫道:“一曲移舟采澗芹,市聲只隔一江云。沙頭喚渡人歸晚,回首蘆峰月一輪?!币蛔柍?,半部宋代史:恩榮、翠屏峰、考亭書院、宋慈、兩把刷子等符號,都是水下的冰山,有跡可循、有章可查,讓人敬畏。 讀書能讓人清秀骨骼。這是建陽的風骨嗎?平和中安靜,思考中前行?上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典籍,下對得起這個時代,有種慎終追遠的覺悟和往者不諫、來者可追的氣度。 擁有書的城市是幸福的,浸潤在書香中的人們是幸福的。此時,神奇的香又悄悄飄來。這香實際上是學養煥發出的儒雅之氣,是萬物和書涵養出的氣質幽香。在建陽,最是書香能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