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澤通過增強高品質蔬菜供給、與知名餐館合作等方式,帶動“春菜經濟”升溫 東南網4月20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元喆翰)暮春時節,盡管天色未亮,可位于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的澤熙農業合作社蔬菜基地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只見社員穿梭于菜畦間,將掛著晨露的蘿卜、生菜、油麥菜等蔬菜麻利地摘下裝筐。很快,采收車滿載著這份新鮮準時駛離。僅僅兩個小時后,這些鮮嫩的蔬菜就被整齊擺上光澤縣新華都超市的蔬菜區。 “叔叔阿姨,嘗嘗我們的櫻桃蘿卜,又脆又甜,拿來涼拌更是爽口。”在光澤縣新華都超市的“澤兮蔬菜”專柜前,澤熙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傅德斌雙手捧著一把紅亮如小燈籠的櫻桃蘿卜,扯著嗓子熱情吆喝,“您就放心買,要是不好吃,可以隨時來我們基地采摘,采到讓您滿意為止。” 聽得心動的老人紛紛駐足,不一會兒,購物籃里便添上了這抹春日亮色。 走進基地,田壟間茼蒿與蘇州青間隔排列,錯落有致。傅德斌蹲下身,撥開土層上的稻殼炭,將自己的“生態種植經”娓娓道來:“茼蒿這類菊科作物的氣味能干擾害蟲的嗅覺,和其他蔬菜套種能減少蟲害。而稻殼炭可以保濕、抑草、肥田,這樣雖然蔬菜的生長周期較長,但卻保留了食材的自然本味。” 遠處一叢叢枝葉間,小巧的辣椒初現雛形。“我基本不用氯吡脲坐果,更傾向自然坐果。除了人工授粉,我還養了蜜蜂來幫忙。那邊的光澤綠茄,是我去年精心篩選的自留種,果肉軟嫩,口感細膩,在福州的餐館很受歡迎,訂單一個接一個。”他說。 如今,不僅線下專柜銷量喜人,基地線上的微信小程序、團購群同樣人氣爆棚。每逢周末,不少家庭還自駕到基地體驗采摘。傅德斌設計的“體驗式營銷”,讓不少游客親眼看見蔬菜“從土壤到餐桌”的全過程,在感受農趣的同時,也對蔬菜來源更放心。 “早年盲目跟風擴種大路菜,吃了大虧。現在,老百姓更關注食品安全,以前‘求吃飽’,現在‘要吃好’。菜要種出特色,人要堅守本心。往后打算再開幾家專營門店,把‘澤兮’打造成響當當的生態蔬菜品牌。”談及未來,傅德斌信心滿滿。 不遠處的武夷綠園蔬菜專業合作社里,白菜、四季青、菊花菜等各類時令蔬菜同樣長勢喜人。該合作社負責人葉松林介紹,目前上市的春菜有六七種,在光澤中州農貿市場、陽光花園小區等開設了6個直銷門店,日均供應蔬菜2000多斤。 與澤熙農業合作社一樣,武夷綠園蔬菜專業合作社走的也是“好口感、高品質、生態化、特色化”的路線,既保障本地直供,又與外地知名光澤餐館的菜品綁定,朝著預訂、配送的方向發展。 “以前走規模化量產路線,給大型商超供貨,利潤不高。滯銷時,蔬菜捐送敬老院、福利院都送不完,只能留田。”葉松林感慨,“走量就難控質,所以我們重點保證質量,這樣雖然蔬菜的售價比市面同類產品貴10%到15%,但消費者普遍能夠接受。” 據葉松林介紹,目前,基地的光澤小蘿卜、上海青十分暢銷,特別是“明星產品”光澤小蘿卜,頗受本地和福州消費者的青睞。“常有像福子家這種福州知名光澤連鎖菜館前來購買。每日清晨,小蘿卜等蔬菜搭乘冷鏈車,3個多小時便能抵達福州,這條合作線已持續近10年。前年,為優化運輸,合作社建成200多平方米的蔬菜冷藏分揀包裝中心,在智能控溫冷庫包裝蔬菜,大幅降低運輸損耗率。”他說。 從土壤改良、種植技術創新到銷售模式多元拓展,光澤的“春菜經濟”看似規模不大,卻以“小而精”的模式契合了“中國生態食品城”的金字招牌,這里的每一棵春菜,都飽含著光澤農人對品質的執著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