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城宋韻,千年潭陽。踏入武夷·夢華錄景區,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步一景皆流淌著 “穿越千年” 的詩情畫意。濃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與古建筑、歷史人文交相輝映。 長街盡頭,一座牌坊靜默地佇立著,等待來訪者的駐足。這座牌坊名叫“紫誥雙封牌坊”,石質堅細,浮雕生動,上面雕刻的獅子、龍鳳、鶴、瑞獸祥云等精美圖案,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栩栩如生。 它為何在此?因何而立? 時光回溯至 2018 年8月,建陽區考亭水美項目施工期間,一批深埋于水下淤泥之中的古代石構件重見天日。石柱、石抱鼓、石獅、石裙板、及各種精美石雕……文物工作者經過細致勘察分析,確認這些構件來自一座小型石牌坊。原來,這座牌坊在上世紀 60 年代 “破四舊” 時曾遭受人為破壞,打撈上來時僅存半座,石梁之上 “紫誥雙封” 四個大字,在歲月的侵蝕下依然清晰可辨。在古代,詔書被裝在錦囊內,以紫泥封口并加蓋印章,故而稱作 “紫誥”,意為皇帝詔書。“紫誥雙封”,即指皇帝對兩個人進行誥封。古代皇帝素有誥封重臣家屬以示恩寵的傳統。 在解讀碑文時,一句關鍵信息 “一子丞相一女封萬年”為它的來源提供了線索。這里的 “一子丞相”,指的便是建陽考亭人陳升之。陳升之身為大文學家,亦是宋代名相,更是歷史典故 “四相簪花” 中的人物之一。據傳,這座 “紫誥雙封牌坊”,是當年宋神宗為誥封陳升之的母親和姐姐,由建陽縣府特意修建。通常情況下,皇帝誥封重臣,多是誥封其父母,然而彼時陳升之的父親已經過世,所以便誥封了他的母親與姐姐。 如今的“紫誥雙封牌坊”經過及時修復,得以重現于世。它不僅僅是一座石牌坊,更是一段被遺忘在歷史長河里的記憶。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它的存在,讓我們得以透過歷史的縫隙窺見建陽往昔的榮耀與輝煌,感受歷史的厚重與魅力。(蔡沁妍 張高鷺 林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