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陽溪潺潺流淌,青山連綿環繞。在建陽區的武夷·夢華錄景區,當地文化特色與古建筑、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生動再現兩宋時期建陽的繁華盛景。景區的每一處景觀都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等待游客細細品味。來武夷·夢華錄,開啟沉浸式文化體驗之旅,領略建陽獨特魅力。 在武夷·夢華錄景區內,化龍書院靜靜佇立。它的前身是“白鶴書院”,遷建至此地后,結合建陽的歷史文化,正式更名為“化龍書院”。宋元時期,建陽著名學者、理學傳人劉應李在莒潭(今建陽區莒口鎮東山村)創辦了“化龍書院”。劉應李廣聚門徒,傳道授業,并編撰了《事文類聚翰墨全書》,遺憾的是這座古老的書院最終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如今,武夷·夢華錄里的化龍書院沿用這一名稱,正是為了讓建陽本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踏入化龍書院,可以看到這座書院的梁架結構是完全暴露于外的,這是因為這座書院采用了“徹上明造”的營造方式。梁思成在《圖像中國建筑史》中寫道:“‘徹上露明造’的梁架結構,其中眾多的構件巧妙地結合為一體,猶如一首演奏得極好的交響樂曲,其中每個樂部都準確而及時地出現,真正達到了完美、和諧的境地。”通過“徹上明造”,游客能直觀領略中國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的精湛,感受古建筑的結構之美,每一道梁枋、每一處榫卯,都訴說著匠人們的智慧與匠心。 書院主體為木結構,木柱采用銀杏木,梁架使用櫸木,雕花構件則由楠木、樟木打造。值得注意的是,書院內石柱眾多。在古代,石材取材、鑿刻和運輸都極為困難,但在化龍書院,第二進和第三進廳堂均大量采用石柱,足見建造者的精心與執著。 作為武夷·夢華錄景區的首站,化龍書院不僅能讓游客穿越時光,觸摸歷史,領略古建筑的工藝美學,更是一個藝術化的文化展區。在這里,建陽的書院文化、建盞文化、建本文化以藝術展覽的形式精彩呈現。武夷·夢華錄宛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向每一位游客展示著建陽的獨特魅力,續寫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傳奇。(蔡沁妍 張高鷺 林晶 魏蘭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