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記者走進建陽區潭城街道考亭村,看到了這里老宅改造項目帶來的驚喜變化。曾經沉寂的老宅,如今正華麗轉身,成為書香茶肆、建盞工坊、木雕畫廊,為這座千年古村注入全新活力,探索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 考亭村距建陽城區約三公里,三面環山,麻陽溪繞村而過,自然環境優美。這里不僅是朱子理學重要發源地,也是宋代建盞文化核心區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考亭村作為“福建葡萄第一村”,以高品質葡萄吸引游客體驗采摘樂趣,農家菜肴也讓游客感受鄉村的淳樸與自在。 近年來,建陽區積極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著力打造考亭書院、建盞文創園等文旅地標,考亭村的老宅憑借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入駐。建盞匠人楊世忠成為首批“嘗鮮者”,他租下一座200平方米的古宅,在保留原木梁柱結構的基礎上,巧妙地將天井改造成魚池,把廂房分別改建成拉坯房、展陳館和燒制處,成為老宅改造的示范案例。受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商家紛紛跟進,在古宅里開啟創業之旅。 入駐考亭村的商家各具特色,為老宅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曾斌在瓷器商貿行業打拼多年后回到家鄉,利用古宅的黃泥墻、木質結構和明清地磚,打造出獨具一格的藝術空間;南平市級小湖水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麗娟將古宅天井改造成綠植景觀,精心布置風格各異的茶室,為游客提供寧靜的品茶環境;木雕經營者江健斌將收集來的老木雕裝裱成畫,與老宅古樸的氣質相得益彰;藝術展館經營者陳穎則將建盞、古琴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展館設計,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推動老宅改造過程中,考亭村積極探索“支部引領+黨員帶動+村民參與”的發展機制,充分盤活閑置老宅資源,吸引了大量外部投資,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促進了文化傳承。修復老宅時,考亭村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建筑構件,對于損壞部分,采用傳統工藝和相近材料進行修復,保留了老宅的歷史風貌,提升了游客的文化體驗。目前,已有十三棟古宅完成出租并投入運營。周邊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通過村干部組織清理垃圾、整理電線、增設消防設施和規整停車位等措施,老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考亭村正通過老宅改造,實現文化、生態與發展的有機融合,為傳統村落的文旅發展提供新樣本。“下一步,我們計劃推出‘一日村民’計劃,讓游客參與建盞拉坯、點茶等活動,深度體驗當地文化生活。”考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坤麒表示,考亭村不追求“千村一面”的網紅模式,而是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富有獨特靈魂的鄉村。(蔡斯娜 林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