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下午,武夷山市崇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人漸少,醫生闕祖興拎起出診箱,騎上電動車,匆忙往楊大伯家趕。 “闕醫生,您來了!快請進。”楊大伯熱情地招呼著。他兒子今年34歲,去年4月份因傷導致腰部以下神經受損,雙下肢癱瘓。出院后,在家休養,但下半身不能自主排尿,需要長期使用導尿管。 消毒,檢查尿袋……闕祖興熟練地為患者更換留置導尿管,不到五分鐘,就完成護理。他又檢查一遍患者身體,然后囑咐:“平時記得多喝水,保持尿路通暢,翻身時注意不要拖拽尿管。” “好的,我們都會注意。真是太感謝您了,孩子現在狀態越來越好了!”楊大伯發自肺腑地感激。 楊大伯的兒子出院回家臥床初期,由于他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孩子的臀部、腳踝部出現了大小不一的紅斑。如今,在闕祖興的護理和指導下,癥狀都已好轉。 兒子狀態好了,楊大伯也輕松了不少。他家住五樓,以往兒子每個月要定期去醫院更換導尿管,“去趟醫院真是太折騰了。要雇工把人抬下樓,再打車去醫院,然后再抬回來,不僅費時費力還費錢?!?/span> 2024年,崇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的“家庭病床”建床入戶診療服務,猶如及時雨,解決了眾多像楊大伯這樣患者家屬的后“護”之憂。 “家庭病床”就是將病床設置在家里,醫護人員化被動為主動,定期上門送醫送藥,讓行動不便的人不出門享受“住院”治療,包括常年不能間斷治療的慢性重癥患者,因疾病需要長期臥床或身體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符合住院條件的患者。醫護人員可提供定期上門巡診、送藥、靜脈采血、褥瘡護理、更換胃管、霧化治療、康復指導等多項服務內容。 楊大伯得知這項服務后,立即申請將“病床”搬進家。 崇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對楊大伯的家庭情況、居家環境等進行評估后,于2024年8月為他兒子建立了“家庭病床”。作為崇安街道“4+N”全民健康服務團隊醫護人員的闕祖興也就此開始上門醫護服務,每周上門為楊大伯兒子進行身體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方案。同時,他也教家屬掌握如何識別褥瘡以及正確幫助患者翻身、皮膚護理、持續導尿等日常護理知識。 “那我先走了,有什么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闕祖興完成護理工作后,背起出診箱,出發去下一位患者家?!拔覀兣芘芡?,能讓病患和家屬省這么多事,很值得。”闕祖興說。(林李冰 王鵬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