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至以山脊為界,南至山頂。”“這里套種楓香、酸棗,這里栽植杜鵑、日本櫻花,這里營造針闊混交林。”……7日,在海拔千米的政和縣鎮前鎮何山村“森林生態銀行”合作山場,政和縣振林公司經理鄭成標與村黨支部書記吳代青正在確定合作山場界線和討論分區經營事宜。 前不久,政和縣在鎮前鎮何山村推廣“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整村推進股份合作經營模式,通過村級經濟合作社整合、流轉何山村第一輪林改承包到期采伐跡地507畝,與國有林業企業振林公司開展整村推進股份合作造林,打通森林資源的“變現”渠道。 “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模式,借鑒了商業銀行的運營理念,構建了一個資源開發運營管理的新平臺。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方式,將原本分散的林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高效利用。該模式具體涵蓋“一村一平臺、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在確保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為林農帶來了長期穩定且可觀的收益。 何山村村民吳代成感慨地說:“我這把老骨頭已經管不動山場了,孩子們又都在外面忙。現在我們每年都能拿到預分紅收益,砍木頭時還有額外的分成。這真是一項好機制啊!” “我們規劃在合作山場套種花化彩化樹種,提升森林的觀賞價值與生態效益。”鄭成標說。同時,該縣還將合作山場與當地旅游項目結合,發展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鎮前鎮何山村便是這一規劃的先行者。該村已確定合作面積507畝,通過套種花化彩化樹種、培育高價值苗木基地、營造高品質針闊混交林,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同時,何山高山森林康養旅游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地規劃中,總投資約3000萬元。該項目將充分利用“森林生態銀行”合作造林山場的資源優勢,打造集觀光、休閑、康養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有望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價值的不斷提升。 近年來,政和縣牢記“林改要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囑托,積極推進“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地股份合作。該縣通過“整村推進”“整組推進”的合作經營模式,選定了9個村莊作為示范村,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政和經驗”。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整村、整組合作經營面積2724畝,涵蓋了梅坡村、解放村、石屯村、洋后村、嶺腰村、前村村、何山村和際頭村等多個村莊。 下一步,政和縣將繼續深化“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模式的實施與推廣,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曾大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