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昌吉,放眼絲路。 在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昌吉州,有這樣一批福建援疆企業——他們跨越千山萬水,選擇扎根于此,憑借著敏銳的市場眼光和無畏的開拓精神,書寫著強鏈、延鏈、補鏈的生動實踐,奏響了產業援疆新篇章。 熾熱的心 寒冬臘月,昌吉州昌吉市大西渠鎮閩昌工業園內一片銀裝素裹。站在一家閑置工廠的窗前,望著窗外紛飛的雪花,黃培章的思緒不禁飄回到了數千里之外的福建漳州。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在這個陌生的地方開啟一場新的事業旅程。 黃培章與這家工廠的交集,緣起于泉州援疆干部的一次牽線搭橋。這位在瓷磚行業摸爬滾打了近40載的閩南商人,聽聞此地有完備的生產線,且自然資源豐富,便決心來這闖一闖——他注冊成立了新疆福馬陶瓷有限公司,立志要讓這座廢棄工廠重煥生機。 初到昌吉,黃培章做了充分調研。昌吉州毗鄰烏魯木齊,交通便捷;自然資源豐富,無論是生產所需的煤炭,還是電力供應,都有著充足保障且成本低廉。 黃培章發現,新疆陶瓷市場猶如一片待墾的沃土——本地生產廠家寥寥無幾,烏魯木齊和昌吉地區更是近乎空白。而奇臺縣豐富的花崗巖資源,特別是那些被廢棄的邊角料,成了他眼中的“寶貝”。他將這些邊角料回收,經過打碎、研磨、加工、壓制等一系列工序,搖身一變成為高品質的地鋪磚。這種磚強度高、吸水性低、抗凍性強,且成本相較于傳統產品大幅降低,一經推出便備受市場青睞。 盡管冬日寒冷刺骨,但黃培章的心卻熾熱無比。他站在正在進行環保設備升級改造的脫硫塔前,眼中滿是堅定與憧憬。他計劃投入1.5億元資金,全面升級環保和技術設備,既帶動工廠提質增效,又為昌吉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力。 同樣信心滿滿的,還有首航高科30萬千瓦新型儲能項目負責人多海清。 在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首航高科30萬千瓦新型儲能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總投資23.95億元,采用先進的壓縮二氧化碳熔鹽儲能+電化學儲能技術,實現了蒸汽、冷氣、熱水和電力“四聯供”。它就像一顆綠色能源的“心臟”,建成后每年可生產60萬噸蒸汽,既能滿足昌吉高新區企業的需求,還將延伸至周邊設施農業大棚和城市供熱管網,為昌吉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之所以選擇昌吉,就是看中了這里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和優質的營商環境。”多海清說,昌吉州新能源資源豐富,綠電供應充足,這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著首航高科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紛至沓來。“從項目簽約到開工奠基,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在這樣的優質環境下,我們安心扎根,不僅注冊成立了首航能源集團昌吉熱電有限公司,還計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讓熔鹽長時儲能、余熱發電等前沿技術在這里落地生根,進一步拓展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多海清說。 合作共贏 走進昌吉高新區新疆中瀚頂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支架生產車間,4條自動化智能生產線映入眼簾,一件件光伏支架產品被生產出來。公司副總經理許佳斌穿梭其中,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2022年,在福建援疆干部人才的助力下,中瀚頂達簽約入駐昌吉高新區。從那時起,這家企業便與昌吉緊密相連,開啟了高速發展的征程。“昌吉高新區給予了我們全方位的支持,從廠房選址到施工用人,再到投產銷售,每一步都有他們的身影,讓我們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目標。”許佳斌說。 憑借著先進的全智能生產平臺,公司迅速在新疆市場嶄露頭角,產品銷售覆蓋全疆。成功的背后,離不開昌吉州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在中瀚頂達周邊分布的風電葉片、塔筒、儲能電池等裝備制造項目,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讓企業在供應鏈上實現了降本增效。 “起初,生產光伏支架所需的原材料鍍鋅鋁鎂合金鋼板需要從甘肅酒泉運過來,成本十分高昂。當地干部得知后,積極與相關廠商協調,最終促成了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生產該原材料,并免費送貨到廠,僅此一項每年就為企業節省運費近500萬元。”許佳斌說。 如今,中瀚頂達已成為昌吉州新能源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展望未來,許佳斌雄心勃勃地計劃著拓展中亞市場。他堅信,憑借著昌吉完善的供應鏈和自身的技術優勢,企業必將在共建“一帶一路”的舞臺上大放異彩,讓光伏支架成為昌吉連接世界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鏈”上昌吉、深耕昌吉。憑借著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對昌吉這片土地的熱愛,福建援疆企業在強鏈、延鏈、補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產業援疆的深刻內涵,書寫著山海協作、攜手共進的動人故事。(昌吉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輝 陳小清 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