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潭山,在縣治西隅。舊志“粵王筑城其上以拒漢”,史稱吳王六千戶屯大潭城,即此地也。山勢蟠屈,亦名臥牛山。重九日,邑人多游其上,又名登高山。 ——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之三·山川志》 大潭城在建陽縣衙的西面,是閩越王(粵王)建造的。大潭城建在大潭山上。大潭山又稱臥牛山,是以其形象而稱呼;也稱登高山,是重陽時節,建陽百姓放懷遠望的首選。明代嘉靖年間的建陽知縣馮繼科曾留有《九日登臥牛山》一詩: 幾度登高望欲迷,錦江遙隔畫橋西。 不嫌孟老斜吹帽,應笑山公倒接籬。 白雁故隨歸夢杳,黃花偏與賞心違。 客懷對此憐搖落,酣戰秋風一振衣。 “大潭”的由來 古縣城在崇陽溪、麻陽溪兩溪交匯處,水深成潭,俗稱大潭。 閩越王因其勢筑城以拒漢,下瞰大潭,故名大潭城。 ——民國《建陽縣志·卷十六·雜類志》 閩越王余善筑城,正是因為城墻之上,可以俯視城下的大潭,所以取名大潭城。由于河道變遷,水勢走向改變,洪災的過境,長期泥沙淤積,如今已無法明確大潭的位置了。但根據民國《建陽縣志·卷二·山川志》的記載,那時的“大潭”還存在。 桃源洞在西關外大潭山之背。四面皆山,一徑紆入,桃竹叢立。有古塘,大旱不涸。相傳其下有竅,通大潭。洞口有井,泉甘冽,汲之聲若銅壺之漏。 西門外,有一個桃源洞,在大潭山的背面,桃源洞一帶,有一面很古老的池塘,即使是大旱,池塘也不會干涸。相傳是池塘底下有孔竅,可連通“大潭”。桃源洞的洞口有井,井泉特別甘甜,汲水時濺出的水聲,就像銅壺的滴水聲一樣。 和“大潭”一樣,“桃源洞”的位置也無法確切知道了,但記載提到,西門外桃源洞的那面池塘與大潭相連,那么大潭應該在麻陽溪流經建陽城區的河段。 大潭城的故事 元鼎六年(前111)秋天,閩越王余善刻了玉璽,帝號——“武帝”,東越武帝要反抗漢武帝——武帝對武帝! 東越武帝余善發動戰爭確實有一定的資本。 《漢書·嚴助傳》記載,淮南王劉安上書漢武帝說:“(閩)越甲卒不下數十萬。”兵力高達幾十萬。經濟狀態也良好。《史記·貨值列傳》描述閩越“無饑饉之患,無凍死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閩越族的百姓餓不死,凍不死,只是沒有千金之資的大貴人家。雖然不如中原,但溫飽沒問題,經濟可以不依附于中原。 余善開始積極備戰,他建造六座城池以抗拒漢軍,分別是烏坂城(邵武)、大潭城(建陽)、漢陽城(浦城)、浦城、臨江城(浦城)、閩越王城(武夷山)。“一為烏坂城,在今邵武縣東三十里,背山而南面大溪。二為大潭城,建陽有大潭山,在縣治西南隅,越王因山勢筑城以拒漢。三為漢陽城,在今浦城縣北。四為浦城縣城。五為臨江鎮,在浦城之南,為浦梁要會,今有越王臺遺址。六為崇安縣城村,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老相傳為閩越殿。” 大潭城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著作中。 漢武帝容不下東越武帝,下令討伐,兵分四路,水陸俱進。 武帝派遣五路大軍南下。第一路是由橫海將軍韓說率領的軍隊,從東方浮海而來;第二路是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的軍隊,出發自武林;第三路是中尉王溫舒率領的軍隊,出發自梅嶺;第四路是戈船將軍鄭嚴率領的軍隊,出發自如邪;第五路是下瀨將軍田甲率領的軍隊,出發自白沙。有些專家將這些路線與后世的入閩路線合并研究,認為有三條線路對后世影響極大:一是從豫章鄱陽縣跨過崇安縣分水關進入福建;二是從豫章城邊的梅嶺出發,越光澤縣杉關進人福建;三是從會稽若邪(今浙江紹興東南)、白沙(今浙江樂清)出發,越浦城柘嶺進入福建。 余善最終沒有死在武帝征伐的鐵蹄下,反而因內訌喪命。余善不敵漢軍,退到冶都時,內訌起,建成侯敖與繇君居股(繇君丑之子)聯合響應漢軍,用計殺掉余善而歸漢,閩越的割劇局面就此結束。 余善身死福州,據載,其墓在福州府侯官縣寧棋里。鑒于閩地的越族從來不安分,武帝下詔稱:"東越險阻反復,為后世患,遷其民于江、淮間。”漢武帝把閩越族的居民,全部遷移到長江、淮河一帶。 后來,閩越王所筑的6座城池都荒廢了,而大潭、浦城、臨江、閩越王城(城村)的地名輾轉兩千多年,流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