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小小講解員”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感 11月22日,武夷山市洋莊老區學校的上空,飄蕩著嘹亮高亢的歌聲,30名學生身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從這里出發,重走紅軍路,體驗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與偉大。 洋莊鄉大安村是閩北革命老區,這里曾經是閩北蘇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至今仍保留100余處革命遺(舊)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老區學校,2004年起,洋莊老區學校便開始開展“重走紅軍路”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至今已有二十年。 據悉,今年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以“重走紅軍路,保護母親河——赤心向黨,只此青綠”為主題,增加了多項內容,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精神明亮、蓬勃生長。 “在往年重走紅軍路的基礎上,今年增加了保護母親河行動、非遺竹編文化體驗等內容,培養學生紅色精神的同時,也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文化自信。”洋莊老區學校副校長羅旭介紹,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愛國、環保和文化的種子。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活動當天清晨,學生們從學校出發,沿著紅軍曾經走過的道路,徒步往大安村前進,一路追尋著先烈們的足跡,真切感受那段革命歲月的艱苦卓絕。途中,學生們還積極參與了“保護母親河——‘撿’約徒步”垃圾清理行動,用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歷經兩個小時的跋涉,“小紅軍”們抵達目的地大安村。“從學校走到這里,已經讓我們大汗淋漓。當年紅軍在艱苦的條件下,還要爬山涉水,走完那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實在是令人驚嘆。”學生徐魏澤感慨,如果沒有老一輩人的奮斗,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在大安紅軍遺址和紀念館,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準備講稿等方式,了解閩北蘇區的歷史背景,并化身為“紅色小小講解員”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感。 在大安紅軍禮堂里,在非遺竹編傳承人的教授下,學生們親手制作竹編工藝品。一幅幅紅色主題作品的誕生,既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加深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之后,學生們認真聆聽了“紅二代”講述老紅軍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就這樣,紅色信仰的種子在祖國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生在紅土地上,成長在紅旗下。洋莊老區學校依托本地紅色資源,連續二十年開展“重走紅軍路”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未來學校將繼續對英烈事跡和紅色精神進行傳播。(林李冰 王霞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