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天近的地方,風光大抵更美些。南平市政和縣外屯鄉稠嶺村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佛子山境內,海拔850多米,坐落在云天之上,別名“天村”。 “朋友們好,我是‘天村’姑娘愛梅。等會兒,我教大家制作地瓜粉。”24日,張愛梅手持手機,直播著她的鄉村生活。她打趣說,從沒想到自己會從一個在上海打拼的都市麗人變成歸鄉村姑,就像她不敢想象曾經窮鄉僻壤的稠嶺如今竟能吃上“旅游飯”。 稠嶺,昔日被當地人戲稱為“愁嶺”。這里山高水冷,有六月凍死鴨子的傳說,加之山路崎嶇,交通閉塞,村民生活困頓,年輕小伙向來難娶老婆。 20世紀90年代初,為追求一時經濟利益,村民循著“菇菜豬起步”的思路,開始種菇、養豬。張愛梅的父親張榮炳那時擔任村支書,也是位菇農。“當時種菇掙的都是血汗錢。砍樹、制作菌袋,半夜起床燒火、蒸鍋滅菌,還有接種、出菇等各環節都很折騰人。”張榮炳說。因為種菇需要,樹木被大量砍伐,加上家家戶戶養豬和雞鴨,村頭巷尾隨處可見家禽牲畜的糞便,蚊子蒼蠅滿天飛,村居環境既臟又亂。村里那口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井,也漸漸枯竭。 1997年3月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稠嶺村調研。“當他了解到我們因為種菇而大量砍樹時,叮囑我們:這里自然風景很好,不能老砍樹,要改變發展思路,發揮山區的生態優勢,既要保護好青山綠水,又要讓村民富起來。”時任外屯鄉黨委書記許紹衛回憶。 “靠山吃山總會有吃盡的時候,我們經過考察認為,高山地區適宜種植高山茶。”張榮炳從那時開始,逐步放棄了種菇和養豬的營生,另尋出路。當時,稠嶺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村里就將每年獲得的一大部分幫扶資金用來購買茶苗,免費分發給村民種植。種茶經濟效益好,吸引了越來越多村民加入。 2010年,稠嶺村的茶園面積從零增長到八百多畝,全村約有一半的村民都種茶,已無村民種菇和養豬。 從“粗放種養”轉變為“精細農業”后,稠嶺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那口曾經一度干涸的古井重煥生機,常年水位高出地面30多厘米,村里為此加砌了石欄防止井水溢出。這口井,也因此有了“高升井”的美名。 村干部牢記囑托,強化黨建引領,一屆接著一屆干,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催生出了“風景經濟”。 村落改造、道路拓寬、停車場擴容、巷道提升以及花海步道和觀景臺建設等一系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里成立鄉村振興公司,流轉了閑置校舍、古民居等資源,通過統一招租,引進了民宿、小酒館、茶空間等多元高品質業態15家,農村閑置資源被迅速盤活。 “這里自然風景真好。”村居環境變美后,陸續有游客到村探訪。稠嶺“活”了,也“火”了。今年夏天,稠嶺一度成為政和熱門“打卡”地,最多一天迎來省內外游客約2600人。 稠嶺開始變得名副其實——人稠物穰。 去年初,在上海從事餐飲酒店業十多年的張愛梅發現了家鄉發展帶來的商機,決定回鄉創業,開設了“天村姑娘”自媒體賬號,辦起了土特產專營店。“我拍的視頻內容多是燉土雞、打糍粑、做涼粉這些農村里的家常活兒,網友們喜歡看,我也喜歡拍,也順道幫助村民銷售土特產。”張愛梅笑著說。 跑了10多年長途貨運的村民張水太,也回村辦起了農家樂。“在暑假旺季,每月能有兩三萬元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到家鄉建設,這感覺真好。” 隨著稠嶺發展得越來越好,近年來,有40余名在外鄉賢能人回村就業創業。 稠嶺也吸引來了不少“新鄉人”。來自延平區的胡志超在稠嶺創辦了“明月松間”露營地,“每逢假期,營地的房間早早就被預訂一空。”胡志超表示,稠嶺的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據了解,2023年,稠嶺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52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萬元。 入冬后,進入旅游淡季的稠嶺村也暫時安靜下來,但大家又開始“籌”了起來。“我們正在建設從村里通往果場自然村的道路,想要進一步拉開村莊整體框架,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稠嶺村黨支部書記魏巖榮說,縣、鄉、村正共同籌劃,致力開發更多旅游項目,讓“天村”變得更美。 記者手記 “天村”稠嶺,經歷了從“愁”到“稠”的華麗轉身。這一字之變,折射的是村民們生活和心態的巨大轉變。這個曾經因為區位偏、海拔高、氣候冷而困擾村民生活的村莊,如今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游客。 “天村”的逆襲故事,是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是當地堅持因地制宜,努力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的生動實踐。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界力量的支持下,稠嶺村牢記“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的囑托,努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讓綠水青山這筆寶貴的財富真正轉化為了“金山銀山”。 經濟發展了,村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新變化,不僅學會了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也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村民們的普遍共識。 稠嶺村的變遷告訴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事業中,要在永葆生態底色的基礎上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