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期四天的展會賓客如云 東南網11月1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 文/圖)今日,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州閉幕,在為期四天的展會中,成果豐碩,參會嘉賓、展商質量、參展產品、產業對接、品牌效應、媒體報道6個方面都實現了新提升,為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互聯互通,構建海洋命運體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展規格和展品穩步提升 據介紹,本次展會嘉賓796人(內賓590人,外賓206人),來自國內政府代表157人、外國政府代表46人、使領館官員25人、專家學者81人、企業人員327人(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龍頭企業、知名企業代表89人)、行業協會111人,海外僑團代表49人。參會重要嘉賓73人(內賓34人,外賓39人),共有9名國內副部級以上領導,6名兩院院士、5名外國國家院士參會。參會嘉賓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較去年的47個又有了新提升。 2024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匯聚了包括康士伯、布克哈德、中國船級社、中船集團、寧德時代、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在內的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752家全球優質展商,較上屆增加37家,比增5.2%。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5家,較上一屆增加7家,比增87.5%;中國500強企業17家,較上一屆增加12家,比增240%;央企18家,較上一屆增加11家,比增157.1%;院校及科研機構76家,較上一屆增加15家,比增24.6%;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合計147家,較上一屆增加61家,比增70.9%;海外企業(國際品牌)81家,較上一屆增加36家,比增80%;福建企業123家,較上一屆增加約55家,比增80.9%。 2024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以“綠色智能 新質未來”為主題,總展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設中國船舶館、福建館、數智科技裝備展區、央企與國際品牌展區、綠色動力技術裝備展區、船舶先進制造展區等15個室內展區,以及1個戶外的游艇展區。油氣探測開發裝備、船舶替代燃料、新型船舶動力設備、新型船體材料、水下通信、水下機器人、船聯網、智慧海洋系統等超7000項產品悉數亮相,為全球專業觀眾提供了行業領先的創新技術和極致的產品體驗。 成果豐碩、成效明顯 福建省海洋經濟產業合作創新發展大會上,全省共對接簽約項目178個,較上一年項目增加8個,總投資額超1700億元;集中簽約項目50個,總投資額950億元。其中,福州市共對接簽約項目88個,總投資額超1100億元;集中簽約項目15個,較上一年項目增加1個,總投資額超580億元。 大會同期,2024第二屆海洋裝備博覽會舉辦超30場專業論壇會議、對接交易及系列科普體驗活動;吸引海內外專業觀眾近3.5萬名,其中專業采購商約7500名,累計參觀客流總量超22萬人次;展期4天實現交易簽約480億元,意向成交金額200億元。2024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現代供應鏈建設(供應商)大會,合作簽約177億元。“科學號”科考船、“中國海監8001”執法船線上預約參與搖號人數超10萬人,現場參觀體驗人數約7600人。 新技術、新成果、新運用賦能高質量發展 中國船舶集團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模型、布克哈德的LNG雙燃料供氣系統用BOG壓縮機2KM90MG、中國船級社的船舶清潔能源綜合評估系統、寧德未來的7.5米聚乙烯甲醇船……超7000件展品集中展示了我國在逐夢深藍的探索和底氣。 在展館,一艘新型船舶以其“不沉”的獨特設計,成為了本屆海裝展的“明星”展品。泛海海工總經理潘巖告訴記者,“永不沉沒”并非空穴來風。這艘船用聚乙烯打造,材料密度小于水。在水中,它會因為密度差異而浮在水面上??刹灰J為用聚乙烯制作出來的船舶很“脆弱”,相反,它的韌性是鋼的12倍,這使得船只在碰撞時能夠像氣球一樣彈回,大大降低了損壞的可能。公司研發團隊通過材料改性技術,使船舶表面材料形成了一層光滑的涂層,配合材料本身惰性特性,可以有效防止貝類等生物的附著,破解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除了耐撞、耐磨等出色的物理性能外,環保是該艘新型船舶的又一大亮點。潘巖說,由于使用了聚乙烯新材料,船舶無需再像傳統船舶那樣使用油漆進行船體噴涂,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廢渣、廢水、廢氣的零排放,杜絕了對環境的污染。 3D打印一艘10米長的實物船艇只需一天時間。寧德未來船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次來到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其展示的10米實用船艇3D打印工藝。在這里,新能源、新材料在漁業裝備領域的應用實現了“水乳交融”。 全球航運業駛向零碳時代,新的發展機遇也隨之而來。 記者注意到,綠色環保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向水面尋找創新業務,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入?!薄P窃乒煞荽眉惺匠壋潆娤到y亮相,引起業界關注。該產品超充終端最高可提供600kW功率輸出,能夠全方位滿足電動漁船、游船、河運貨船等船型的快速充電需求。 向海而歌,逐夢深藍。借著辦展辦會,福建編織以海為脈的交流紐帶,做大做深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踏上向海進軍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