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市文旅經濟發展大會有關部署,日前,市文旅局邀請知名旅游與文化學者石培華到南平考察,為我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和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石培華是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A1崗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全國200余項各類旅游規劃,出版專著40余部,規劃設計過河南云臺山、甘肅敦煌、煙臺蓬萊、瓊海博鰲等熱點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案。 創造性打造“環武夷山世界遺產地文旅集聚區” 金秋時節的武夷山,層林盡染,茶香四溢。石培華肯定南平文旅發展的突出優勢與巨大潛力,感嘆“武夷山是福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首選名片”。 “南平是福建重要生態屏障,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非常適合休閑度假,發展‘慢旅游’。”石培華認為,武夷山周邊有三清山、龍虎山等一批世界遺產地,形成了世界遺產富集區域,如何創造性打造“環武夷山世界遺產地文旅集聚區”,成為南平旅游產業突破性發展的“必答題”。 “福建的‘建’源于建州,也就是南平,這里還是閩江發源地,真可謂‘清新福建’源自‘清香南平’。”一邊品味武夷巖茶的回甘,一邊與旅游從業者探討南平的旅游發展之路,石培華思路開闊,靈感不斷,“從區位來講,南平還毗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兩個巨大客源市場,且‘鐵、公、機’俱全,交通便利,十分有優勢。”他說,南平的旅游資源豐富,堪稱“稀世‘南’得”,是“‘平’生必去”之地。 茶旅融合,為鄉村旅游繁榮發展樹立新標桿 石培華先后來到大紅袍景區、“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劇場和不問山居茶民宿、黃村村茶詩樂營地、大坪洲生態茶園、嘉葉山舍(福蓮茶莊園)等地,深入了解武夷茶文化,認為武夷茶文化底蘊深厚,展現南平獨特魅力的茶旅融合,在旅游業界探索了一種文旅深度融合的南平模式。 在大紅袍景區內,游客絡繹不絕,石培華邊走邊看,不時駐足欣賞。在武夷山南源嶺福見春莊度假空間,石培華指出,這些茶民宿和茶莊園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更通過茶文化的體驗活動,讓游客深入了解武夷茶文化。 南平市茶旅融合已經探索形成了十個形態:賞“茶戲”、游“茶園”、習“茶技”、學“茶藝”、泡“茶湯”、跳“茶舞”、行“茶徑”、吃“茶餐”、住“茶宿”、購“茶禮”,打造出“山水茶韻、武夷茗宿”的民宿品牌。石培華表示,相信南平將會是繼成都“農家樂”、湖州“洋家樂”之后的又一鄉村旅游與民宿發展的新樣板,為鄉村旅游的繁榮發展樹立新標桿。 把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納入全省全國旅游發展大局來謀劃 “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關鍵在于串聯精華和統籌全域。”石培華說,與其他國家公園有很大的不同,武夷山國家公園是一個相對開放,且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區域。 “建議南平市發揮‘雙世遺’和首批國家公園所在地的優勢,以武夷山為核心,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為抓手,堅持規劃引領、龍頭帶動、串珠成鏈、區域聯動,保護好、利用好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打造輻射帶動全市、串聯周邊世遺地的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石培華建議,南平要把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納入全省和全國旅游發展大局來謀劃,在市域內,通過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串聯起4個縣(市、區)、31個鄉鎮;對外,拓展聯通泰寧大金湖的邵武世遺1號風景道和聯通江西龍虎山、三清山的光澤秘境風景道、浙江江郎山省際風景道,構建龍頭引領、區域聯動、多極多點支撐的空間格局。 “我們不僅要注重重點景區的開發,還要注重將各個景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文化旅游圈。這既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也有利于實現旅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在保護國家公園的同時促進當地群眾增收。”石培華認為,南平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綠色發展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和借鑒。 在崇陽溪漫游道百里畫廊,石培華停下腳步,眺望著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他感慨:“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確實令人陶醉,但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自然景觀,我們還要深入挖掘南平的文化內涵,將自然風光與文化元素相結合,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既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弘揚文化,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培育新質生產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南平市的文化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文旅產業發展亦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少旅游產品“火出圈”。石培華指出,應更有效地整合這些高品質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文旅產業新質生產力,創新旅游產品和業態,讓文旅“出圈”更“出彩”。 南平市以武夷山為文旅產業的領軍者,積極推動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設,深入探索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融合發展,并在此過程中展現出諸多創新亮點,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文旅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對此,石培華建議,南平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深化文化內涵的挖掘,致力于文旅產品和業態的創新,精心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 此外,南平市還應進一步加大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力度,如傳統手工藝、民間音樂舞蹈等,將這些豐富的文化元素更深入地融入到文化旅游產品中,從而進一步提升南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為南平文旅事業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邱冬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