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在山中,也在海中。 海上福州,地處閩江之畔,江河奔騰入東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正勇立潮頭,耕出“藍海良田”。 山城南平,起于閩江之源,千山盡翠織錦繡,是萬里茶道起點,正追青逐綠,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一山一海,情誼相連,共譜“協奏曲”。山海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健全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加強山海統籌、強化功能互補。 牢記囑托,山海作答。當前,福州、南平聚焦“所需”“所能”,在產業發展、文化教育、科技創新等領域深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產業協作,互利共贏。今年9月,坐落在福州上下杭文化街區的武夷山水農特產品營銷展示中心開業。中心集農特產品展示、茶葉品鑒以及商務洽談等多項服務功能于一體,全方位展現南平市生態農特產品的獨特魅力。 “武夷山水農特產品營銷展示中心是福州和南平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的創新實踐成果之一。中心將秉承‘做優質生活供應商’的品牌理念,展銷南平‘最本土、最特色、最實惠、最可靠’的綠色、優質農特產品。”南平實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亮說。 無獨有偶,坐落在南平工業園區的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由福建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和南平工業園區共建,并在福州高新區設立低碳技術研發中心。國碳中心以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驅動的戰略思路開展建設,目前已牽頭組建12家高端裝備、碳計量服務等產業公司,其中自主研發的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測激光雷達,獲得福建省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證,邁出了科創成果市場應用的重要一步。今年10月,該激光雷達成套解決方案在福州羅源灣開發區的寶鋼德盛不銹鋼有限公司開展試點應用。這一系列推進舉措,為海峽兩岸融合“雙碳”產業園項目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為“雙碳”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了空間載體。 福州和南平在產業合作上日益緊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一個個重點項目加快推動:南平市屬5大集團分別與福州市屬8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已簽約落地協作項目2個;全方位、多渠道推動協作招商工作,已簽訂山海協作招商項目共計30個,簽約總金額83.43億元。設立在福州軟件園的南平(福州)產業創新孵化中心正在加快建設,聚力打造集產業孵化、人才引進、研發創新、數字服務、招商引資及產品營銷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致力實現“科技研發在福州,產業發展在南平”。 連山接海、貿遷有無。南平港吞吐量已累計約23萬噸,年運輸量突破1萬標箱。目前,福州與南平正就江海直達船型研究、水口過壩、交通強省等工作進行深入協調,共同推進閩江航運能力的提升;上月,鯤鵬供應鏈建甌至福州港口的鐵路運輸線路啟動試運營,有力增強了南平鐵路貨運與福州馬尾港、江陰港的協同能力。 山海若比鄰,守望心相依。福州、南平兩地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市政府分管領導每半年開展互訪交流。今年7月,福州市與南平市對口協作數字經濟干部人才專題培訓班舉行,來自福州市、南平市的50余名數字經濟領域干部人才、企業負責人參加。會后,大家紛紛表示收獲滿滿,將聚焦福州“海”的優勢、南平“山”的特色,助力新時代數字經濟山海協作。 閩北高級技工學校與福州第一技師學院簽訂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南平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與福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平與省屬醫院以及福州市屬三甲醫院建立幫扶協作機制……人才培育、交流互訪、經驗分享,讓人才活水競相流動,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當“福州藍”與“閩北綠”交匯融合,生態之本色更交相輝映:深化文旅康養合作方面,兩地共同研發設計紅色旅游主題精品路線,推出“夷”條有“福”之路紅色主題線路、“牢記囑托·遇見世遺”以及“醉美環帶·探秘之旅”等數十條職工療休養精品線路,累計接待7700多名福州職工;加強生態共保聯治方面,推動雙方環境監測中心站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進一步提升閩江上游水質;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推動“福建徒步”協會會長論壇在南平舉行,開展“山呼海應 綠動環帶”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體驗交流活動和“關注森林 保護古樹 共護閩江”生態日主題宣傳活動,有效引導兩地市民參與生態建設。 山海無涯,奔赴不止。兩地將繼續攜手同行,共創美好未來。下一步,兩地將著力把“山”的特色與“海”的優勢結合起來,在區域雙向互動發展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加快構建山區與沿海一體化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