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是什么?如何打造新質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從2023年到2024年,“新質生產力”備受矚目。《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3年十大流行語,“新質生產力”入選并位居首位。2024年全國兩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數據信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 作為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數字”正全面賦能各行各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 經濟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以生產力革命為推動力。 歷史上的三次產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使用和鐵路的廣泛建設為基礎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電氣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無一不推動了技術的進步,深刻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1996年,一句“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的發問激蕩人心。當年,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中譯本出版,風靡一時。那時,中國雖有了互聯網,但人們對“數字化”很陌生。 2000年10月1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上作出批示。他指出: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建設“數字福建”,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點之一。建設“數字福建”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省在這方面有較好的人才和經濟基礎,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要選準抓住這個科技制高點,集中力量,奮力攻克。 2001年3月23日,“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會議召開。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數字福建”的建設目標,要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以信息資源的網絡化為主體,在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突出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和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要有“路”、有“車”、有“貨”,“路”“車”“貨”要一體化。 “貨”,就是數據。“當時習省長問我:你要做什么?我反問他:你需要我做什么?習省長說:我要一點擊鼠標,就能看到全省的數據。”時任福州大學副校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欽敏回憶。 那時,福建省大部分廳局已建成內部局域網,辦公初步實現自動化,但信息資源數字化和共享程度低。也就是說,“路”“車”修好了,卻沒有“貨”可跑。 2002年1月16日17時18分,隨著時任省長、省“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輕點鼠標,福建省政務信息網正式開通。統一建設全省政務信息網、開展信息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等具有前瞻性的規劃部署,積極探索電子政務項目統建共享的建設模式,福建開啟了一場影響深遠并持續至今的數字化轉型變革。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福建堅持以數字福建建設為引領,大膽試、大膽闖,積極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數字經濟,全面賦能各行各業。目前,我省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規上企業比例達69.1%、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82.9%,均居全國第三位。2023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9萬億元,對GDP貢獻率超53%。 2018年4月22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舉行。峰會主題是“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2000年我在福建工作時,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部署,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福建在電子政務、數字經濟、智慧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二) 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提出“數字中國”建設倡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列為新的生產要素,我國也成為首個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的國家。 思想解放天地寬。數據,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五類生產要素。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圍繞推進數字技術創新、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產業數字化轉型,部署數據管理體制改革、市場建設、產業發展和安全管理,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創新實踐。 回望23年前“路、車、貨要一體化”的重要指示,依然發人深省。當前,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促進數據等生產要素高效流轉、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仍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通“路”的堵點,提高“車”的效率,讓“貨”實現流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為什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數據資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配置效率,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 數智賦能,不僅實現企業生產、運輸后端的飛躍,也帶動產品設計、研發前端的變革。莆田市雙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識足鳥”測量儀可在15秒內獲取54項足部數據,生成適合消費者的鞋型,2小時內實現個性化定制,產品品牌服務附加值提升40%,企業人力、物力成本分別降低70%、20%。 數據已快速融入從科研到產供銷等環節,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推動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協同發展,促進整體產業體系的升級與變革。 改革要如何發力? 按照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要求,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才能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對數據要素而言,則需要破除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等突出問題,從制度層面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動全省公共數據匯聚,進一步打破政府部門間、政企間數據壁壘。建成省、市兩級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匯聚數據總量已超1600億條,日均數據交換超1.5億條。 去年1月,全國首例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業務案例誕生于福建大數據交易所。數據的暢通交易背后,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推動公共數據開放流通,促成了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的融合應用。 福建抓住關鍵環節、重點攻堅突破,以企業“想得到就能快速得到、想轉出也能快速轉出”為目標,持續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 潮起東南,數字之浪涌動全國。 對于我省而言,數字福建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基礎優勢。今天,以“數字”賦能新質生產力,福建要在數據要素方面實現領先,可以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上深挖價值和創新實踐。 位于福建南安的九牧集團是國內衛浴龍頭企業,在其數字化車間,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智慧倉儲、設備管理、能耗管理等場景創新應用,使生產能耗降低11%、運營成本降低21%、人均產值提升35%。不只是九牧集團的數字化車間,還有寧德時代的燈塔工廠等相當多的福建企業,都在數字化的進程中實現了效率、效益倍數級增長。 專家調查后發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彼此疊加、相互促進、同步共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對于工業大省福建而言尤其重要。 的確,當前的福建正處于由工業大省邁向工業強省的重要關口。如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躍上新臺階?去年12月,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積極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到2035年率先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 去年12月4日,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福州召開,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搶抓機遇、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躍上新臺階。 當前,以“數字”賦能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重要的抓手。 其一,要增進共識。數據作為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生產要素。以數據開發利用為引擎促使生產要素實現創新性配置,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旨在走出一條生產要素高效協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增長路徑。 其二,要增強信心。福建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有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20個,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四大支柱產業規模超過或接近萬億元,并擁有4個國家級和1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其三,要找準方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要立足于持續提升產業集群的發展“能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協同創新,有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要“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大力推動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同時,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發展和民生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是一場新的生產力革命。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號角吹響后,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發布全國首份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釋放出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的鮮明信號和堅定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