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在浦城縣北部的仙陽鎮麒麟畈,一輛輛滿載糧食的運輸車輛穿梭在平坦的公路上;在東部的富嶺鎮,一輛輛私家車行駛在秋色宜人的旅游公路上,去匡湖云漫共赴一場山水之約…… 浦城是福建“北大門”,處于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公路交通是當地百姓出行的主要方式,一條條寬敞平整的道路如同生命線般貫穿城鄉,連接起一顆顆“明珠”,激活了經濟發展的脈搏,鋪就發展“快車道”。 “行駛在這條‘彩虹’路上,欣賞著沿途的自然風光,令人流連忘返。”2日,在國道G205線九牧段,來自外地的游客李先生停車在一處稻田間拍照“打卡”,“旅游公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心有信念,就不會覺得累’是廖俊波同志的工作理念,我們把深學成果轉化為實干的工作作風,充分利用國道把相鄰的文旅資源、民俗民宿、農特產品等串在一起,帶來更多更優質的客戶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九牧鎮黨委宣傳委員陳婷說。 近年來,浦城主動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積極打造“世遺6號風景道”,實施全長18公里的國道G205線及國道G353線省際通道改造提升,該路段于今年全部完工,串聯了縣內多處歷史文化景點,激活沿線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優勢資源,成為游客體驗浦城文化的絕佳路線。 “旅游公路”為鄉村旅游引客來,“四好農村路”則為“山貨出山”辟了通途。 在山下鄉凹后村素冠筍竹加工基地,一輛載著當地筍制品的車輛從基地出發,通過寬敞的道路把“山貨”運往城里。“得益于浦城對縣道X867臨江至山下公路升級改造完成,村民出行方便不少,縮減了企業運輸上的時間和成本。”山下鄉凹后村黨支部書記張浩介紹,目前,加工基地吸納務工村民近60人,每年銷售的筍干讓村民“錢袋子”鼓了起來。 近幾年,浦城縣交通運輸局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路網結構不斷優化,覆蓋廣度不斷提升。目前,共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50條約200公里,村道新改建約300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46座。“‘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為老百姓辦實事是我們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的具體實踐。”浦城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陳昱洋說,下一步,浦城縣將堅持深入開展“深學廖俊波 ‘三爭’作表率”活動,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好農村路的總體要求,不斷促進農村道路和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柳浪漫 葉彥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