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余慶明 提起下水南老街巷,老一輩建陽人總有揮之不去的一個印記。夜晚,信步走到巷子里,月光掩映下,巷子老墻頭上的野草在風中搖曳,斑駁的地面也朦朧了起來,兩邊古舊的門板散發出歲月的味道,一剎那,關于小巷的記憶從遙遠的地方紛至沓來……… 時光之河 蜿蜒流淌 記得當時水南巷的古墻上有塊磚,上面上刻著“乾隆五十六年洪痕”和“光緒十二年七月大水至此,經測量高程為136.6米”的字樣,這是當時的人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災后留給后人的警示??拷蠘蝾^的巷子口是這條巷子最繁華的地段,短短的幾百米,店鋪林立,熱鬧非常。最令人記憶猶新的莫過那家祖傳的“下水南扁肉店”。 凌晨三四點,老板就得蹲守在殺豬場拿鮮肉,拎出木棒錘不斷地捶打,連筋帶肉打成肉泥,加點鹽調味。包的時候,舀一大勺肉泥到一個淺盤里,扁平的竹簽挑點肉,薄薄的皮裹住,一捏,往簸箕上一扔。顧客上門,大碗二十個,小碗十個,往滾水的鍋里一丟,蓋上鍋蓋,取個大碗,放上一小勺豬油和一小勺剁成細末的豬油渣,加點胡椒粉和鹽,再撒點紫菜和蔥花,從灶前炭火上煨著的筒鍋里舀出一勺熬得濃白的肉骨頭湯,那湯的香味都能讓你讒得受不了…… 巷子那家銀匠鋪生意最好,夫妻都是勤快人,見人總笑。當時,在上初中的我,每天放學路過他家店鋪,總愛站在門口看著銀匠用手工制作銀器,吹、拉、錘、敲,幾天功夫,一件荷花手鐲便做好了,全手工的,精致得讓人難以置信。旁一溜裁縫鋪,扯塊布,到裁縫鋪選個時興的樣子縫制,十幾天后新衣上身那份滿足感總是讓人雀躍的。巷尾還有剃頭鋪,生意是好到不行。巷口那家手工打面店的老板,總愛一邊大力揉著面,一邊大聲和路過的行人嘮嗑,他打的面條爽滑、筋道、不糊鍋,是巷中一絕。記憶中還有飾品店、炸芋頭攤、中藥鋪、自行車修理店…… 之前,它的破舊、腌臟、雜亂,被抱怨、被嫌棄,現在竟讓許多人生出了戀戀不舍的情愫。畢竟這里承載了太多人的記憶,這里夾雜彌漫著的濃濃的煙火氣息中,透出的家的味道和人的溫度。 在巷子里徘徊了許久的我,幻想老巷子,在歷經了繁華和蛻變后,以自已獨有的方式重回世人眼中,重新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安放心靈、尋找慰籍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