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的風景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鄉好。所以,我要回家,在家鄉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上實現自己的夢想。”10月28日,見到巴西歸僑駱邦繪時,穿著迷彩服的他正在香榧林里忙碌著。 1982年,駱邦繪出生在建陽區黃坑鎮苦竹坪村一個普通農戶家庭,打小就喜歡在山林間嬉戲玩耍。 “我的祖籍是浙江諸暨,香榧是諸暨的特產,小時候父親就帶著我上山開荒種香榧。父親炒制的香榧,始終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占有一席之地。”駱邦繪說,黃坑鎮是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重點鄉鎮,擁有優越的生態環境,很適合種植香榧。 2012年,駱邦繪得到出國機會,與伙伴一起到巴西發展,從事手機配件、眼鏡配件等貿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經歷了最初艱難的起步階段,我逐漸在巴西站穩腳跟,拿到了巴西的永久居留卡,但我的心里一直念著家鄉,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駱邦繪感慨地說。 時間來到2019年,在巴西打拼多年后,駱邦繪回國了,準備在家鄉干一番事業。 “也許是骨子里遺傳基因的影響,讓我選擇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發展香榧種植。”駱邦繪說,回家后,他先后成立建陽區黃坑鎮最愛小溪生態家庭農場、榧常香農業專業合作社,不僅自己種植培育香榧,也開始炒制、銷售香榧果。 一談起香榧,駱邦繪就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香榧與紅豆杉同科,是恐龍時代孑遺植物,生長極其緩慢,壽命千年,故有‘千年圣果’‘珍果之王’的美譽。因為成熟的周期特別長,香榧甚至會出現三代同樹、花果同枝的奇觀。” “在浙江和上海,逢年過節,香榧果是必備的零食,加上其富含維生素,市場前景特別好。”駱邦繪說,在南平市和建陽區僑聯的關心支持下,他種植了200畝香榧,合作社則種植香榧近400畝,每年可產香榧干果1萬公斤。“2022年,合作社成功拿到了食品生產許可證,還成功入選了‘武夷山水’品牌,經濟效益更好了,社員平均每戶每年增收5萬元。” 出走半生,歸來仍最愛家鄉。 “‘僑’的大家庭很溫暖,我們這些海外歸鄉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駱邦繪笑著說,“我的腦海里經常浮現一個畫面——藍天白云之下,香榧掛滿枝,村民滿臉笑。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我的追求,所以我希望以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抓手,進一步提升香榧品質,延伸產業鏈,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像駱邦繪這樣的歸僑還有許多,如在建陽區漳墩鎮種植小白茶的匈牙利歸僑肖應輝,在建陽和武夷山山林中養蜂的意大利歸僑周胡斌,在邵武市曬口街道高峰村從事民宿和生態果園產業投資的新加坡歸僑張青蘭等。”南平市僑聯主席林安順表示,近年來,市僑聯認真學習廖俊波同志優秀品質,積極開展“四海歸鄉·助鄉村振興”活動,先后引導新加坡、巴西、匈牙利、意大利、馬來西亞等11國僑胞歸鄉返鄉創業,推動“僑”與“鄉”的雙向奔赴。(盧國華 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