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在建陽區水南鬧市街頭,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正在為潭城市民家喻戶曉的千年古樟,進行保護性復壯作業。現場雖立起交通提示牌、拉起半公里警戒線,仍吸引不少關心這棵古樟生長狀況的市民駐足觀看。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這棵大樟樹就在這兒,要幾個小孩子張開雙臂,手連著手才抱得住它。如今,我的孫輩都已出生,它依舊郁郁蔥蔥,承載著許多回憶。”家住水南民主南路的陳阿姨不禁感慨道。 在建陽區寶山街道汽車站附近、民主南路人行道一側,這棵古香樟就靜靜矗立在這里,任由春去秋來、滄海桑田。據悉,該棵古樟已有1372年樹齡,高23米,冠幅17米,胸徑2.5米,屬于一級古樹,見證了建陽的發展和變遷,是歷史的“活化石”。“現古樹樹梢有枯死枝,樹冠逐漸萎縮,樹基部有樹洞、樹瘤。因地處街邊,地面硬化鋪磚覆蓋范圍較大,立地環境條件較惡劣,樹根生長空間較小,長勢逐年減弱,實施搶救復壯刻不容緩。”園林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恕杰表示。 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區城管部門嚴格貫徹落實《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組建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小組,根據區綠化委員會工作要求,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實地勘查,擬定古樹復壯方案,通過南平市林業局舉辦的專家評審會,加大保護力度,規范管理措施,深挖古樹內涵,推動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切實留住鄉愁記憶。在保護性復壯現場,園林管養工人將枯枝修剪,防止臺風大風天氣吹落造成安全隱患,同時,減輕古樹生長壓力。隨后,工人將裸露出的枝干內部的白蟻蟲害清理、消殺干凈,并用樹脂板、發泡填縫劑進行封口,保持樹枝鋸口處內部干燥,防止雨水、蟲蟻侵入,發生腐爛。待滅蟻藥水滲透、風干后,繼續涂上樹脂泥,進行封層。 “立秋后雨水減少、蟲害減輕,進行復壯不容易受到二次創傷,這個時候氣溫不燥不熱,有利于促進鋸口恢復。”張恕杰介紹道,“第一階段復壯結束后,我們還將靠近人行道一側的原有樹穴池進一步擴大,樹穴池護欄外移,為古樟拓寬生長空間。同時,破除外側瀝青路面,做好根系復壯,面層種植綠化帶,進行景觀提升,該棵古樟整株樹冠外傾,在瀝青路面一側靠近主干附近增加支撐,阻止古樟整株樹冠繼續外傾。預計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搶救復壯工作。” 據悉,建陽區全面實施古樹名木掛牌保護管理,實行每株掛牌,公布古樹名木名錄,落實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加強對古樹名木的巡護管理,建立健全“一樹一檔”,落實養護人、養護措施,科學制定實施方案,針對生長衰弱的古樹及時采取復壯修復措施。 下一步,建陽區城管部門持續加強古樹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日常巡護等常態化養護管理,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并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樹名木優良基因,開展科學培育,挖掘提煉古樹名木景觀、生態和歷史人文價值,高質量保護、發展千年古樟這座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朱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