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環東浪漫線彩虹跑道 (資料圖片) 汀江國家濕地公園 (資料圖片) 東南網8月1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戴敏) 生態和文旅是福建具有代表性的兩張名片。 青山疊翠、碧水潺流。森林覆蓋率連續45年居全國首位,綠色是福建鮮明的底色。 2023年,福建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別達到5.72億人次、6981.08億元,文旅經濟成為全省GDP占比達10%的支柱產業。 生態為底,文旅為筆,我省正著力繪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 生態修復景色新 將相機架設在樹林里,安靜地觀察著不遠處森林里的一角,周圍是成片的濕地,飛鳥不時從身邊掠過。“最近聽朋友們說,在這拍到了新的鳥種,趁著周末我也來看看能否拍到。”長汀鳥類攝影愛好者丘嘉瑞輕聲說道。 最近幾年,他成為拍鳥發燒友。流連于地處長汀縣三洲鎮的汀江國家濕地公園,丘嘉瑞拍攝到貴客——藍喉蜂虎、黃腹角雉和白頸長尾雉等珍稀鳥類。 三洲鎮曾是長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龍巖持續鞏固提升“長汀經驗”,開展水土流失精深治理,至2023年,長汀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56%,森林覆蓋率達79.55%。這座“火焰山上”的濕地公園就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動體現。 “我們不斷增加濕地公園的功能,豐富旅游業態,讓濕地公園內月月有花、四季有果,成為市民和游客們的休憩點、科普館、網紅打卡點。”三洲鎮黨委書記湯欽洪說,2022年,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生態改善,帶來美景,也守住鄉愁。 30多年前,在外務工的易小貞回到了老家長汀縣河田鎮,在“讓綠色趕走貧窮”的號召下,嘗試開墾家鄉的閑置拋荒地,種植綠化樹。 從生態稻田、生態菜園、生態果園等方面著手,易小貞硬是把荒置河壩田野變成了一片綠洲,同時,發展金雞、金稻、金針花、金銀花、金橘等產業,帶領農民走上庭院經濟致富路。 如今,易小貞的家庭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通過盤活鄉村農房、閑置土地等資產,打造集農事體驗、鄉土美食、特色民宿、親子研學等為一體的經營模式,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 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就業。“我們團隊現在有近10個人,其中就有返鄉的大學生。他們發揮優勢,策劃活動,并通過新媒體平臺引客下鄉。”易小貞說。 綠色“上新”帶動了生態文旅產業持續升溫。2023年,長汀縣通過生態觀光、森林旅游、綠色休閑等實現旅游總收入68.64億元。 昔日水土流失地,今朝變身新美景。這樣的蝶變,也發生在泉州海絲生態公園。 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海絲生態公園,原先是荒廢的農田、雜地和魚塘蝦塘鴨塘。2018年,泉州臺商投資區在此處建設海絲生態公園,打造生態連綿帶治理樣板。 眼下的海絲生態公園,青山綠水、自然風光融入城市,成為一道集生態保護、城市旅游、市民休閑、濕地科普、都市農業于一身的亮麗風景。 “荒田雜地變成生態公園,環境越來越好!”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上浦村村民陳芽說,現在她每天步行十幾分鐘就能到公園,還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公園做環衛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業態煥新引客來 好生態留住鄉愁,也助力業態煥新。 同安灣畔,碧海銀灘,暑期的廈門浪漫線濱海水運動度假區格外熱鬧。海上,摩托艇、帆船、水上飛人等水上項目有趣、刺激;岸邊,挖沙趕海、露營閑坐、打卡拍照等活動,充滿愜意。 同安灣是廈門最大的城市內灣。過去這里因海域養殖無序發展,加上附近村莊的生產、生活污水直排,導致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2006年環東海域啟動綜合整治工程,通過養殖退出、灘涂清淤等系列舉措,灘涂地蝶變浪漫地。如今,全長50.6公里的環東浪漫線坐擁黃金沙灘、彩虹跑道、濱海浴場等網紅打卡地,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成為流量擔當。 如何把流量變為“留量”?廈門將文、體、旅的深度融合作為解題關鍵,進一步豐富沉浸式旅游體驗。 “我們一方面豐富濱海旅游娛樂休閑項目,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帆船、帆板、沖浪等競技類項目培訓,吸引國內外相關賽事來廈舉辦,以賽促產。”廈門體育集團(水運動公司)副總經理王國發介紹說。 不久前,2024年福建省青少年帆板錦標賽在環東浪漫線“揚帆”,來自我省各地的158名運動員相聚于此;第十屆梅沙教育全國青少年帆船聯賽廈門站比賽,更是吸引了來自20個城市的近490名選手參賽,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青少年帆船比賽。 一系列比賽的舉辦,為環東浪漫線上的酒店群帶來可觀的客流。王國發告訴記者,僅上個月的兩場賽事,就給周邊酒店帶來了約3000間/夜的住宿需求。 “環東浪漫線已成為體育賽事的熱門之地,結合半程馬拉松、鐵人三項、青少年帆船賽等賽事,我們還策劃舉辦國際啤酒節、環東風情季等文旅活動,點亮夜生活,激發消費活力,助力漁村經濟蓬勃發展。”同安區文旅局局長陳麗霜說。 依托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持續挖掘文旅新業態、新模式,這樣的探索正在成為我省綠色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位于龍巖上杭縣的紫金山金銅礦區,綠樹掩映,空氣清新。作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之一,紫金山目前已成為集研學、科普、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熱門景點。越來越多的游客及研學團隊走進紫金山,參與科普學習、實地考察。據統計,礦山每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填補了福建省礦山旅游的空白。 隨著“簪花圍”的火爆出圈,泉州的千年漁村蟳埔村成了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目的地,也帶火了當地文旅產業。海絲遺珍、非遺文化與多業態融合的加持下,鄉村振興之花在這片熱土綻放。2024年以來,蟳埔累計接待游客超350萬人次,“五一”期間總客流量33萬人次,日均客流量6.6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