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來到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破解高質量發展“生態密碼”。 山環水繞,草木蔥蘢;魚翔淺底,白鷺翩翩。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很難想象,昔日的斜溪村,曾經一度以生豬養殖作為主導產業,環境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遭到破壞,那時的斜溪村呈現出的是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景象。 1998年10月23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爐下鎮調研農村奔小康工作。面對爐下遍地開花的生豬產業,留下了“要轉變觀念,把資源開發從單純的經濟生產轉到開發與保護并重,保持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要認真走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這一語重心長的話語。 如何轉變發展觀念,答好“爐下之問”? 延平區牢記囑托,以生豬養殖業污染整治為突破口,全力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先后拆除4469家養豬場,削減生豬216萬頭。 “養殖場清退后,為有效解決群眾生計問題,斜溪村發展起現代設施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等新的業態,不僅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切實解決了群眾生計和村財增收的問題?!毖悠絽^爐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胡奕斌表示。 “第一次來到南平,我就對這里的綠水青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感受到了南平推進生態治理的決心和成效。特別是巡河交水制度,對閩江上游生態環境的保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編輯顏敏說。 走進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采訪團的目光很快就被展示該中心線上服務平臺的大屏幕吸引。 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長周遠韜介紹,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是由市科技局和南平實業集團共同牽頭建設的重點項目,作為主要面向南平市企業提供生產性服務的人工智能平臺,具備找技術、看產業、配資金、搜人才等功能,可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主體提供專業服務。 自2023年12月22日正式揭牌運營以來,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憑借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對南平的產業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已匯聚了南平8個主導產業相關的企業、專利、人才等各類數據5億多條,梳理出本地企業1616家、行業關鍵技術101項,合作的研究院所和金融機構25家。基于平臺的核心技術,協助科技局挖掘出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有針對性地策劃生成了26個科技創新項目,助力南平市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到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實驗室和現代化生產車間,與普通科研中心不同的是,在這里時不時能聞到一陣誘人的香氣。 據介紹,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由南平市科技局牽頭,南平實業集團下屬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后期運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研院牽頭與江南大學等院校的食品專家共同組建團隊負責項目技術與產品研發。 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針對我市食品企業存在的共性技術問題,分別建設肉類加工、筍菌類素食加工和飲料加工三條標準化中試生產線,以及一個食品品質分析中心,提供精準的人才引進和產業深加工技術研發,幫助食品企業集中解決產業升級過程中的技術難點與堵點,推動我市生態食品企業加快現代化轉型升級。 “在我的印象里,食品通常是從廚房這樣生活化的場景中制作出來的。在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我第一次見到了從潔凈實驗室中‘誕生’的美味,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南平有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如果能夠結合先進技術,讓當地的綠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福建國際傳播中心記者李昕璐說。(張行?。?/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