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7月26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為新時代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物的活力在于回歸社會,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亟待考古學人進一步探究,考古學發展意義重大、任重道遠。”…… 7月24日,省委宣傳部、省住建廳、省文旅廳在福州舉辦福建省領導干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題培訓班。此次培訓旨在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不斷深學細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 現場,國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領域多位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案例教學等,為省直有關單位,九市一區黨委、政府以及宣傳、住建、文物等市直部門負責同志帶來了一堂堂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的輔導講座。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最有力的見證。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始終念茲在茲,深刻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重要論述既有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南京大學國家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姚遠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論述的發展脈絡、理論體系、實踐路徑等3個方面,深入講解了其豐富內涵和精髓要義,并對福建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福建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數量眾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從炸藥包下搶救三明萬壽巖遺址,積極協調推動武夷山、福建土樓、鼓浪嶼、泉州申報世界遺產工作等,傾心推動八閩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 文物和文化遺產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如何更好守護文化遺產,讓它們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怎樣充分發揮福建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優勢,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在充實緊湊的課程中,學員們跟隨專家一路探尋答案。 “盡可能少干預、不改變文物原狀、重視日常養護和預防性保護、已經損毀的建筑不應重建,這些是文物保護的正確理念。”從文物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到文物保護的重要理念和原則,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顧玉才以《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根脈》為題,用生動案例普及了文物工作的相關知識,幫助學員更加全面系統地認識和理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懷。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考古學通過對古代遺址、文物的發掘和研究,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 “考古學的任務,在于根據古代人類各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運用多學科手段,盡可能提取其中的信息,以綜合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沈睿文以《什么是考古學?》為題展開授課。課上,他從考古學中“學科交叉”的內涵引入,介紹了“考古學”這一名詞在歷史中的流變,以及中西考古研究的不同學科傳統,并結合案例普及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詳細講解了不同類型的考古工作方法。 現場,學員們時而靜心聆聽,時而提筆疾書。富有特色的授課內容、生動鮮活的教學形式令不少干部意猶未盡,會后還主動同專家學者深入交流探討。 培訓結束,學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培訓班既講授思想理論、行動指向,又提供實踐范例、工作指南,引導大家在難點上思考、從困惑中突圍,深刻認識文化遺產對連接過去與未來、更好堅定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把學習到的新思路、新舉措更好地應用到工作中,奮力推動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