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上午,由武夷學院、世界朱氏聯合會主辦,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朱子文脈之旅”研習營來到建陽區麻沙鎮廌山書院和游酢紀念館參觀研學,60多名武夷學院師生及朱子后裔追尋朱子足跡,來到道南儒宗游酢故里麻沙鎮長坪村富垅自然村。 “游酢‘吾道南矣’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為二程理學南移,朱子理學興盛發揮了承上啟下重要作用,開啟閩學先河之門,被朱熹稱譽為‘道南首’”。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研學團隊從廌山書院到游酢紀念館,一覽游酢生平,近距離接受游酢文化、理學思想的熏陶。 “這樣的研學很有意義!”師生們表示,“此次我們來到‘程門立雪’主人公游酢的故鄉麻沙鎮,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游酢在理學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游酢理學思想對后來朱熹建立考亭學派,創立閩學具有重要影響。” “廌山書院修繕重建項目是我們鎮里的‘環帶’重點項目,廌山書院承載著游酢文化,是先賢留給我們獨特的文化遺產,我們除了修復建筑樣貌,還要恢復書院的文化傳播功能。”麻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許曦說,“我們希望廌山書院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不只是挖掘它的過去,更要承古賦新,在未來賦予它更多的價值,讓游酢為官清廉、惠政愛民、尊師重教的文化內涵在當代延續傳承”。 活動期間,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與麻沙鎮在廌山書院舉行“武夷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 廌山書院介紹 廌山書院原貌 廌山書院即游文肅先生祠,位于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長坪村游酢故里。游酢,字定夫,號廌山,北宋著名理學家,閩學開山鼻祖。朱子曾撰聯:道南首豸山,學共龜山同立雪,理窟從洛水,本歸濂水引導源。可以看出,游酢栽道南移,構建廌山書院,使廌山書院成為朱子理學的源頭,是道南首站。 宋紹圣三年(1096),游酢因父親去世回籍守制,在長坪村富垅建草堂以為講學著述之所。留有《誨子詩》一首:三十年前宿草廬,五年三第世間無。門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兒孫不讀書。 游酢去世后,建陽知縣蕭之敏于乾道二年(1166)在草堂舊址建祠以祀游酢,并以默齋游九言、受齋游九功、定庵游操、子蒙游開配祀。嘉熙二年(1238),知州軍王野奉詔建書院,宋理宗御書“廌山書院”賜匾。元時毀于兵燹。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縣陳敏重建廌山書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裔孫游勉道重建正堂。 祀文肅公神位。萬歷十三年(1585)巡按御史楊四知題復“廌山書院”、“立道名儒”宗祠匾;萬歷二十六年(1598)都御史金學曾建“定夫先生故里”坊于富垅渡口(今長坪通往富垅的新建水泥橋邊)。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陽知縣詹登高重修書院,建“名儒闕里”坊于書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