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6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近日,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智楨接受福建日報記者專訪,探討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林業如何展現“綠色”擔當。 記者: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林業部門應當如何統籌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福祉與綠色福利? 王智楨:國土綠化,不能只盯著山上空間,應當山上山下、城市鄉村、山區沿海統籌推進。我們將以建設美麗福建為契機,接續實施沿海防護林、江河流域生態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綠化和綠色通道等四大工程,大力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促進森林惠農利民。 以科學規劃引領綠化美化。去年,省綠化委印發了《福建省國土綠化規劃(2022—2030年)》,這是首份省級國土綠化綜合性規劃。我們將以該規劃為引領,扎實抓好推進綠化空間規劃、森林質量提升等7項任務落實,組織實施森林城市和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交通綠色生態網建設等36項工程,著力提高城鄉綠化總量和質量。 以精準提升賦能綠化美化。我們將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深入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組織開展重點區域林相改善行動,推動城鄉綠化的重心從量的擴張向量質并重、更綠更美、共建共享轉變。 以鄉村建設拓展綠化美化。近年來,我們組織實施“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九市一區國家森林城市和所有縣(市)省級森林城市“兩個全覆蓋”。我們將積極支持寧德市、福州市探索建設森林城市群,同時重點推進鄉村路邊、水邊、房邊、宅旁閑置非耕地綠化美化,促進鄉村增綠增彩,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以生態保護鞏固綠化美化。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互花米草除治、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森林督查違法圖斑清零等攻堅行動,在全國率先完成現有互花米草除治任務。我們將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進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努力為城鄉居民打造感悟天地、參悟人生、體悟正氣的“洞天福地”“歡天喜地”。 記者:林業產業可利用資源豐富,產業鏈條長。我們將如何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持續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林區林農增收致富? 王智楨:森林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蘊含著無窮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們將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接續實施商品用材林、竹業花卉與名特優經濟林、林產工業、森林旅游等四大工程,努力實現產業富民。 以產業提升為重點。持續搭建政銀企保、產學研用、投資促進、產品展示、林企林場林農等合作對接平臺,做優做強木材加工、竹業、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林業傳統產業。同時向新發力、以新提質,統籌推進智慧林業、碳匯林業、林木生物質利用、生態文旅融合等新業態發展,加快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 以森林食物為焦點。發揮森林“糧庫”作用,立足福建森林生態資源稟賦,努力拓寬森林食物供給。做好林下經濟文章,持續推廣“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投資林下經濟;做好筍竹食品文章,加強豐產竹林建設,大力發展錐栗、板栗等名特優經濟林;做好木本糧油文章,加快建設豐產油茶林基地,持續建設豐產油茶林基地。 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把林農和場區富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產業化利用、市場化交易、價值化補償,并積極引導企業在林區開展精深加工,帶動林區轉型發展。推進“百場帶千村”工作,強化場村結對共建,帶動村民家門口務工就業,促進周邊鄉村產業發展。持續開展“林農點單、專家送餐”科技服務,構建科技人員入戶、良種良法上山、技術要領到人的長效服務機制,著力培養新型林農。 記者: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加快構建城鄉之間要素雙向流動的良性循環? 王智楨:當前,福建正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我們聚焦“林改四問”以及“兩山”如何轉化問題,在16個縣(市、區)開展以“多方得益、多式聯營、多重服務”為重點的“三多”改革試點,推進改革系統集成、深化升級,努力讓渠道暢通起來,要素流動起來,林權活起來,林農富起來。 促進多方得益。我們將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積極推進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經營權證發放,放活林地經營權,并暢通林權管理各環節流程,搭建覆蓋全省的林權交易平臺,促進林權流轉交易和價值增值,完善權益保護和互利共贏機制,確保林農、經營者、集體、社會多方得益。 促進多式聯營。我們將按照“增質、增效、增益”的要求,探索放活林木采伐限額、放寬人工商品林采伐審批,創新林票、地票、森林生態銀行等折資量化和股份合作模式,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立體精致經營、主體復合經營、三產鏈接經營等多式聯營,推動森林全周期經營和產業全鏈條發展,更好體現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促進多重服務。我們將按照“用心、暖心、貼心”的要求,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服務、經營管理服務、金融保險服務、林業碳匯服務、設施設備服務,促進科學技術的推廣和轉化、采伐審批的放寬和便捷、社會資本的培育和引進、林業碳匯的開發和研究、設施設備的應用和改進,不斷提升林業治理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