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閩北多姿彩,雨后武夷更清新,近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和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先后表決通過了《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和《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這是全國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省際協同立法,為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保護發展,提供了更加科學全面、更加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次《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的出臺,讓武夷山市人大代表、星村鎮黨委書記陳鵬飛充滿期待。他認為,《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加強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以下簡稱“環帶”)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并在發展共享等方面做出規定,將讓當地群眾更好地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保護發展中獲益。 陳鵬飛口中的“環帶”,是南平市于2021年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后劃設,即在緊鄰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外圍,劃出4252平方公里的“緩沖區”,涉及武夷山、建陽、光澤、邵武4個縣(市、區)。設立“環帶”這個“外圈”,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武夷山國家公園這個“內圈”,通過圈內圈外協同聯動,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國家公園“孤島化”。 南平自加壓力,創新推出“環帶”建設,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具體實踐,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具體舉措,同時也是南平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省委省政府賦予南平定位目標的具體路徑。 特別是近年來,南平市以列入福建省一市一試點專項改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試點”為契機,將“環帶”作為試驗區先行啟動建設,制定“環帶”集成改革方案,持續探索圈內圈外協同聯動機制、國家公園建設標準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優先發展茶、竹、水等特色生態產業,推動“好風景”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以集成改革的具象化,從系統上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為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先行示范區探索有效路徑。 生態是南平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是南平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和底氣,南平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率先提出“四個全域”目標,探索實施林長“巡山交樹”、河湖長“巡河交水”“生態體檢”等機制,入選國家林草局2023年度全面推行林長制成效顯著激勵表揚名單和生態環境部2023年度生態環境領域激勵表揚城市名單。 “‘巡河交水’,是一種自主體檢、自主監測,通過上下游聯動解決‘我家門前一條河’的問題。”南平市河長辦副主任何宏介紹。 2023年,南平市深化綠色發展機制創新,以南平境內的富屯溪流域和建溪流域為單元,建立兩個跨區域跨流域協作區,由協作區內各縣級河長按照下游至上游順序,將巡河交水工作延伸至小流域、到鄉鎮(街道)、村,逐步實現鄉鄉交水、村村交水,構建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的聯防聯控、區域共治新格局。以“巡河交水”機制為牽引,推動全域共治,南平實現了全域主要流域國控斷面Ⅱ類水質目標。 綠色是南平最鮮明的底色,立足“綠”的優勢,做足“特”的文章,南平堅持綠色發展走新路,持續培優做強“五個一”等生態優勢產業,系統梳理10條重點產業鏈,搭建“綠色產業創新平臺”推動“四鏈融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綠色金融等改革創新,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也在南平落地生根。 提起“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馬建修贊不絕口。原來,隨著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更新換代,公司急需通過科技攻關開發出高純超凈、適用性強的含氟電子特氣系列產品。但上哪才能找到合適的專家?正當馬建修一籌莫展之際,他想到了“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于是提交了“含氟特氣開展產學研合作”的需求,沒想到,很快就對接到了福建師范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等高校的相關課題教授。 “有了專業的技術支持,企業發展更有信心了。”馬建修說。通過對接科研院所資源,打通產學研合作與核心技術研發的關鍵環節,助力企業破解初創期技術難題,這是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之一。自2023年12月正式運營以來,平臺已為全市竹、水、白羽肉雞和氟新材料等8條產業鏈開展“產業體檢”工作,共梳理出本地企業1616家、行業關鍵技術101項、本地人才1090人、行業投融資14.48億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試點”中,南平聚焦民生改善創新的“4+N”全民健康網格化入選全國改革典型案例、“村工程鄉代建”模式獲國家發改委全國推廣、鄉鎮“幸福里”社區養老模式列入全省第一批“三爭”選樹典型案例。 其中,鄉鎮“幸福里”社區試點項目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建成12個,新增社區公寓312套,入住老人206人。松溪縣花橋鄉老人虞美滿是鄉鎮“幸福里”社區的受益者之一,住進社區的她,生活日漸豐富,精神更加飽滿,她說:“我原來住的是幾十年的木頭老房子,破破爛爛很不安全,而且家里只有我一個人,平時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現在住到這里,有很多人聊天,生活條件也更好。” 原來,2023年南平市針對“空心村”、邊遠村的孤寡、獨居、留守老年人生活、就醫不便等問題,通過建設鄉鎮“幸福里”社區,探索農村老年人集中安置、自助互助的養老新模式,實現“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的農村社區居家養老。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養老問題更為突出,鄉鎮‘幸福里’社區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路徑,可以說是鄉居特色的頤養社區、自助互助的活力社區、優享服務的幸福社區,入住的老人們說,沒想到政府會為他們做這樣的事。”南平市民政局局長蘇建旗介紹說。 試點建設中的南平,保護與發展交相輝映,生態與民生相得益彰,奏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樂章。未來,南平將繼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執綠為筆,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畫卷。(鄭金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