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建甌東游鎮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特色產業—— 金黃玉米成了“黃金”產業 眼下,正是建甌東游玉米收獲的季節。5月28日,記者走進東游鎮,每家每戶的家門口都堆放著玉米,合作社里更是堆起一座“金山”,新鮮的玉米制冷保鮮后,便可在10分鐘內上高速,次日就能在上海、廣東等生鮮超市亮相。 東游鎮現有玉米種植戶約3000戶,全年種植面積達5.3萬畝,占福建省玉米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玉米產業鏈一產產值達2.83億元。近年來,東游鎮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特色產業,把金黃玉米做成“黃金”產業。 科技創新讓玉米從“論斤賣”到“論穗賣” 別家玉米“論斤賣”,東游的玉米卻“論穗賣”。種植戶給出的理由是,“我們的品質高,值這個價”。 高品質的背后,實則是“硬科技”在支撐。從選種到育苗,從管理到保鮮,從運輸到銷售,東游玉米盡顯“科技范”。 種子是農業“芯”,東游玉米之所以有高品質,和種源分不開。據福建高瞻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美建介紹,東游鎮玉米種植有幾十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多是用土種,種子主要依賴進口。直到2年前,東游鎮借助省農科院和科特派團隊,成功在東游鎮研發了“閩雙色6號”,育種結果顯示該品種實現對進口品種國產替代。 “這個品種個頭大、口感好,鮮穗苞葉緊實,色澤鮮亮,‘顏值’高。另外,這個品種會比傳統品種早熟十幾天。”魏美建告訴記者,種源“卡脖子”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也為他們搶占市場空檔期爭取到更多新機遇。 近年來,東游鎮持續推動鮮食玉米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并且全面推動種業振興,先后研發出“閩雙色6號”等18個優秀品種,本地選育的新品種“泰鮮甜1號”“泰鮮甜2號”每年可助農增收30%以上,玉米產業成為東游鎮農業的支柱產業。 此外,東游鎮還成立玉米行業協會,圍繞“耕、種、收、管”等需求,統籌發揮長隆智慧、瑞福農機等9家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經營性全程社會化服務企業作用,大力推廣高質量有機肥和機械化種植、智能化溫控育苗,“無人機+有機水溶肥+電極粉”植保等技術,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70%以上,每畝種植成本降低約600元。 在科技支撐、社會化服務助力下,東游玉米畝產值提高約700元,各地訂單源源不斷,供不應求。 多元品種供給豐盈百姓餐桌 飽滿的玉米顆粒,像顆顆珍珠,咬一口,滿嘴鮮甜……今年5月,在建甌市舉辦的第二屆玉米豐收嘉年華活動現場,水果牛奶玉米備受游客們的追捧。 “我們為了滿足消費者對餐桌的多元化需求,主打差異化。”建甌市天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陸道成告訴記者,當前東游玉米種植以“閩雙色6號”“泰甜88”“彩糯932”等品種為主,其中甜、糯玉米居多,而他選擇的這款“雪甜7401”,打的是市場差異化,是一款跟水果一樣能生吃的玉米。 看到自家種的玉米如此受歡迎,陸道成忙著跟大家介紹來年新款——紫色牛奶玉米。陸道成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對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因此,他不能盯著一款爆款就“沾沾自喜”,而是要“乘勝追擊”,在品種多樣化上做文章。在陸道成看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樹立大食物觀”深入人心,肉、蛋、禽、奶、魚、果、菌、茶等是“大食物觀”大類,而站在玉米作物領域看“大食物觀”,那就應該落腳到品種的多樣上、落腳到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上。 陸道成并非單打獨斗。近年來,東游鎮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成果轉化的通道,與省農科院合作成立玉米種業產業研究院,在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產品研發等方面展開技術攻關,建立東游鎮萬畝高質玉米示范基地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建甌)展示評價基地。同時,還與省土肥所、植保所、耕作所保持試驗示范合作,順利完成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58個鮮食玉米組合,進一步豐富玉米品種。 生態輪作肥了糧田富了農 夏收時節,東游萬畝玉米示范基地是一片綠浪盈盈的玉米地,到了秋天這里便是一片瓜田,冬天又是滿地的西藍花。來年,情況又變了,只種兩季,一季水稻,一季玉米。 糧田如此“善變”,糧農卻很專一。種植能手謝利興種植玉米有18個年頭,年年換著法子給地“輪休”。“我們這樣輪流耕作,是種植出高品質玉米的又一關鍵所在,輪作可以調節土壤肥力,還能改善土壤板結。”謝利興說。 建甌市東游鎮玉米行業協會吳留和補充說,“玉米+水稻”“玉米+西瓜+西藍花” “玉米+西瓜+黃豆”等“理想搭配”的出現,從更深遠地看,在提高農田肥力的同時,還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選擇多樣性,實現農田與市民餐桌的“雙改善”。 季季有新品,季季是豐收,輪作也為當地的旅游業帶來發展新機遇。“自從去年參加了建甌市舉辦的‘快樂玉米節’后,孩子意猶未盡。得知玉米地種了西瓜,我帶他們又來了一次,這次‘田間課堂’更豐富了,孩子們從中學到了什么是‘生態輪作’。”游客邱女士說。 “玉米特色產業‘接二連三’,為東游鎮種植業結構調整蹚出一條新出路。”東游鎮黨委書記林武俊說,下一步,東游鎮將立足特色優勢,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做活“好吃”與“好玩”結合文章,逐步推動鮮食玉米向標準化、規模化、特色化、產業化方向邁進,持續擦亮“中國東部鮮食玉米之鄉”金字招牌,打響“玉米強鎮”名片,助力鄉村振興。(林夢琳 魏劍生 葉秋艷 魏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