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曰“奎五”,以預年諸同志甫謀結構經營,而是歲秋闈登賢書者五人,蓋有所取義矣。 ——清·黃荀表《奎五書院后記》
奎五書院,在童游下坊的登瀛社,《奎五書院記》將書院的位置放到宏闊的視野中來考察——書院前是文峰山,后是云谷山,左是臥牛山(潭山),右是建陽學宮。其實,云谷、臥牛這些山離奎五書院很遠,寫記文的黃荀表,是想以山水秀發來增添祥瑞吧! 奎五書院建于清朝的同治二年(1863),建陽城區的貢生傅梅,舉人徐楠、劉梯先、王耀南、袁繼周、羅道輝,廩生蔡龍章、李友梧、龔成章、施道行、黃履堅、李鄴書、董超元及各鄉廩、增附生等一共30多人集資創建。書院中堂供奉文昌帝君、魁星,中堂是師友講學和同學切磋的場所,取名“奎五”,是因為建好的那年秋天,鄉試中舉的有五人,所以稱“奎五”。五位舉人的故事被認為是“文運之轉機”。為了書院更好的運作,集資創建書院的鄉賢繼續出資購置了幾十石的苗租,做為師生的生活費用。訂立學規條約,讓學生們互相勉勵,以期對后世學人起到示范作用。 才幾十年,科舉考試就終結了。于是,奎五院停辦,轉型為官辦的初等小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