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賢書院在崇政里雙井村。清光緒四年(1878)建。 ——民國《建陽縣志·卷六》 溯自明萬歷間,輦山石,植基址,辟榛莽,構堂楹,紆徐曲折,內立書院,外設社學,無不合形而輔勢。 ——清易簡《集賢書院記》
集賢書院在莒口茶?的雙井村,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建造。內是書院,外是社學。明朝崇禎末年,毀于一場大火。清朝順治八年(1651)重建。咸豐七年(1857),太平天國軍經過,集賢書院被毀,從此一蹶不振。集賢書院延綿兩百年,茶?的劉家、王家因書院教育而在科舉功名上頗有斬獲。 清光緒四年(1878),例貢生劉鳴鳳、生員王友臣請求修復書院。第二年修成,是三層的樓房,懸掛匾額“集賢門”。門外是池,門內是登瀛閣。登瀛閣兩旁是廊房,因為地勢較低、濕氣較大,于是用木材搭建集賢書院樓,除了教學、讀書的教室,還有社倉、祭祀文昌帝君的廳堂、院長的接待室。后堂還有一小廳,祭祀大金山的神靈——因為,書院之所以能建設,社倉之所以有谷物,都是大金山的香火錢糧的資助。 光緒二十二年(1896)夏天,建陽知縣易簡因為公務來到崇政里,晚上住宿在茶?的集賢書院。第二天,劉鳴鷟、王賢友、王駿臣來拜見,讓易簡為集賢書院寫一篇記文。易簡看了看茶?的東面,草山巖、大金山群峰秀拔,逶迤起伏,連綿幾十里,好美的山色。茶?屬崇政里(含馬伏一帶)的轄域,不僅山明水秀,還留有朱子、蔡元定等先賢的印跡。見到鄉人興學向善,易簡欣然答應,于是撰《集賢書院記》。 光緒三十三年(1907),科舉已經廢除,王寶仁、王寶璣、王賡翰、劉培基、江輝山、王欽辰等人商議將書院改設學校,稱第二國民學校。學校設兩間教室,可容40多人;兩間教員室,一間校長室一,七間自習室,一間禮堂等,另圖書、標本較為完備。遺憾的是,才一年,茶?一帶的五谷會橫行,學校逐漸沒落。 民國的《建陽縣志》有記載一位集賢書院的山長——傅一梅。 傅一梅,字修梅,號雪邨,建陽縣城人。咸豐九年(1859)的歲貢,在晉江、仙游、羅源縣當過縣學訓導,也曾代理府學訓導,學生較多。后來,“主講崇政集賢書院,邑人士多出其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