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履姓魏氏,舊名挺之,后更名掞之,則字子實,然其以元履聞也久,故稱者莫能易也。……先是,嘗榜其書之室曰“艮齋”,至是日處其間,方將條理舊學,以益求其所未至。從游之士,稍有自遠來者,而不幸病不起矣。 ——朱子《國錄魏公墓志銘》 玉田峰,一名美女山,又名草山巖。在興上里。三峰削玉,高插云漢。中有鐵爐嶺。山之陽,宋魏元履居址在焉。峰下有龜山,舊有寺,宋陳軒讀書其中,及第后重游,有詩云:“山樹似添新喜色,野猿猶聽舊吟聲。”今寺廢。 ——清康熙《建陽縣志·卷一》 魏掞之,字元履,建陽人,建炎四年建立書院——建陽錦溪玉田峰書院,祀田計載苗米壹百五石,長子魏晟將本院立戶完納錢糧,其田坐落蠏谷、洋坑等處。原佃陳烏等耕作以備春秋奉祀,后恐子孫不一,或起孚端,故將書院改為雙峰寺,召僧一元和尚立戶住管,各存合同執鑒。 ——《魏氏族譜·六卷本》二
魏掞之(1116-1173),原名挺之,字子實,后改名“掞之”,改字“元履”。中年的時候,魏掞之在家鄉筑艮齋治學,因號“艮齋”,人稱艮齋先生。 魏掞之,建陽徐市人。幼年的他即志向遠大,稍長就被選拔到建州的州學讀書,深得當時建州的教授胡憲器重。紹興十三年(1143),魏掞之到武夷山市的五夫鎮繼續攻讀圣人之學,受學于武夷三先生——劉子翚、劉勉之、胡憲;與朱子、劉珙等人同出師門。 魏掞之在科舉上并不順利,沒有功名。乾道四年(1168),魏掞之被舉薦,受詔進京,孝宗賜魏掞之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魏掞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到國家最高學府去任職。魏掞之到太學后,就察看太學的教室、宿舍、孔廟,發現問題,于是決定:一,改變以往學官不與學生接觸的高高在上的風氣,魏掞之與學生切磋交流,共同研習圣賢經典;二,迅速解決教室擁擠、宿舍不足的現象,申請40萬緡的建設經費,改善太學的辦學條件;三,要求廢除王安石父子在孔廟里的從祀地位,追封二程的爵位,使二程從祀于孔廟。除此,魏掞之多次進言,但魏掞之的建議多次不被采納,魏掞之就以奉養雙親為由回到徐市,退隱艮齋。魏掞之入京任太學錄僅半年,這是魏掞之一生唯一的從仕經歷。魏掞之退隱艮齋后,張栻特別為艮齋寫了銘文。魏掞之在艮齋治學求道、傳道授業。 “玉田峰在縣西南興賢上里(今大闡一帶)。尖如削玉,高出云表。又名‘美女山’。山之陽,宋魏掞之舊居在焉”,艮齋的北面,是玉田峰,聳入云天。由于“玉田峰”秀麗高聳,給人“肩若削成”之感,人稱“美女山”。高聳的美女山下有一座小丘就像神烏匍匐,人稱龜山。龜山的山腳,佇立著一座幽靜的寺院,北宋的陳軒在寺院中讀書。后來,陳軒中進士第二,也就是俗稱的“榜眼”。中進士后的陳軒再次來到龜山寺,留下詩句:“山樹似添新喜色,野猿猶聽舊吟聲。”陳軒后來到福州當最高長官知州。如今,龜山還在,龜山寺也還在,龜山寺附近住有十幢左右的民房,這十戶左右民房加上龜山寺形成的小村莊就叫“龜山”。民國《建陽縣志》記載,“龜山寺在興賢上里,五代唐時建”。 艮齋的魏掞之是一位通才,在教學上注意因材施教,對于經史子集都很精通——“于學無不講”,尤其擅長于“史”,對歷朝歷代的治亂興廢存亡了然于胸。對于宋王朝的重大事件,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魏掞之在艮齋講史的時候,聽者無不悚然。漸漸地,魏掞之的教育聲名遠播,一些士子從很遠的地方前來向魏掞之求學。 遺憾的是,魏掞之的教學沒有持續太久就生病了,而后病重去世。 魏氏家譜留有一份《宋孝宗皇帝誥贈宣教郎直秘閣國錄》,褒揚魏掞之“文章華國”“高尚之節”“直諒元良”,謚號“莊毅”。 后來,魏家子弟改艮齋為“玉田書院”。另據魏氏族譜載,魏掞之在建炎四年(1130)年就建立了錦溪玉田峰書院,有產量105石苗米的田產供祭祀之用。田產在蠏谷、洋坑等處,耕作者是陳烏。但后來擔心子孫的意見不統一,或者出現信任危機,于是,就將書院改成了“雙峰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