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南網5月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鄭昭 朱子微) “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盼,言猶在耳。 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4%,全省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9%,森林覆蓋率65.12%、連續45年居全國首位……打開如今的八閩大地山水畫軸,生態顏值更佳,高質量發展底色更亮。 生態之美,離不開法治之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近年來,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的決策部署,依法履職盡責,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堅持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護生態環境,不斷續寫“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篇章。 立法先行 夯實基石 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立法要先行。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近年來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生態環保立法工作,最貼切的就是“密”。 為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常委會把生態立法作為地方立法的優先領域,在五年立法規劃中,共安排28項生態環保法規,僅2023年立法計劃便安排了14項生態環保法規。 生態“只能變好,不能變壞”是底線,也是責任。常委會強化制度設計,制定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等法規涵蓋“水陸空”生態要素,織緊織密“清新福建”生態環保制度網。 經濟發展、民生需求和生態保護,孰輕孰重?常委會在生態立法中,既堅持保護優先,也著力尋求三者之間的平衡點。為此,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既大力推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又考慮城鄉發展水平差異,允許農村因地制宜從寬開展垃圾分類。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常委會在立法上也勇于突出福建特色,先行先試。長汀經驗、河湖長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些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成熟經驗和做法,被寫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立法過程中,在全國省級同領域立法中創新專設“循環利用”一章,以法治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九龍治水、各管一段”是以往在破解生態問題中常遇到的瓶頸。近年來,常委會積極探索跨區域協同立法,先后完成廈門等四個設區市關于九龍江流域和福州等七個設區市關于閩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立法,真正構建起“共飲一江水,共抓大保護”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常委會還加強對設區市人大生態環保立法工作的指導,健全省市人大之間常態化立法協調機制。截至目前,全省9個設區市共制定生態保護相關法規78部,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體系初步形成,有力推動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 更高標準、更嚴措施,隨著一項項法規相繼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基石更加堅實。這既是福建在守護綠水青山征途上的法治烙印,更是福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直面問題 久久為功 生態環保監督,重在久久為功。 近年來,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法律巡視”的監督作用,堅持將生態環保監督擺在重要位置,通過開展執法檢查、專題調研、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等形式,打出人大監督工作“組合拳”,持續發力,善作善成。 問題所在,監督所指。從2018年起,常委會連續5年分別開展大氣、水、土壤、固廢等污染防治法以及環保法、長江保護法等生態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工作,通過三級聯動、執法檢查“全覆蓋”、引入第三方評估、明察暗訪和隨機抽查等方式,持續推動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常態化整治,鞏固提升生態優勢。同時,常委會還每年安排聽取省政府關于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這一“年檢”制度有力督促省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鳥飛長空,魚翔淺底,是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詩意期盼。常委會在開展城鄉生活垃圾管理專題詢問時,不僅組織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和相關廳局等赴基層開展調研,實地了解研究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現狀、存在問題和推進舉措,還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回答網友提問,督促政府加快提高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現場督察、指導、協調、月度工作情況專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后,常委會隨即建立包案整改工作專班,直奔問題,精準施策,確保整改工作按序時進度、按質量要求逐項整改到位,以“釘釘子”精神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監督力度。 直面問題、動真碰硬,人大監督節奏不變、力度不減,讓法律長出“牙齒”。強勁的法治引擎不斷助推生態環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建設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共享共治 匯聚民意 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福建的美好藍圖。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吸納民意、匯聚民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的人民戰爭,以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為民造福。 如何把立法的“觸角”延伸到人民群眾身邊,讓法規制定更“順民意”,讓監督方式更“接地氣”?人大代表的作用少不了。 圍繞綠色發展、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等議題,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通過專題調研、督辦代表建議、集中視察等方式,認真傾聽并充分吸納代表和民眾的意見與建議。 近年來,代表提出的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耕地質量保護、加大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等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都由常委會領導領銜重點督辦。特別是環保法實施以來,常委會共辦理和督辦省人大代表相關建議668件,推動一批代表的“金點子”,如綠色建筑、生活垃圾管理和污水處理等建議,切實轉化為常委會立法、監督項目,轉化為生態省建設的有力舉措。 建立有獎舉報制度,支持曝光破壞生態環境事件,引導具備資格的環保組織依法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在助推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常委會還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參與,不斷提升公眾的參與積極性,通過持續督促政府制定完善環境信息依法公開機制、不斷推進排污企業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向環保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等方式,激發環保社會組織的內在活力與發展動力,帶動公眾廣泛參與環保公益活動,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休止符。 在更高起點上建設生態強省,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始終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守護生態環境,為綠色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讓八閩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海更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