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喉蜂虎 (黃發根 攝) 近年來,觀鳥活動從小眾活動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每年都有許多觀鳥愛好者到各地探尋鳥兒的蹤跡。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已發現的鳥類有390種,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武夷山的黃崗山、掛墩等高大山體,是南飛北遷的候鳥和旅鳥的必經之地,也是理想的棲息地點,生活著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中華秋沙鴨等9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林雕、白鷴等多達80種,是世界鳥類研究和戶外觀鳥的打卡圣地。不夸張地說,在武夷山,也許不經意間飛過你頭頂的,就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呢。 這不,筆者幫大家準備好了一份觀鳥指南,不妨把手頭的工作放一放,帶上一副望遠鏡,一份觀鳥記錄表,輕裝上陣,在春天的“尾巴”里,一頭扎進自然里,觀鳥去! 如果有機會深入到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核心區黃崗山脈海拔1200—1500米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中,你可能看到珍稀的鳥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類,雉科,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黃腹角雉由于自然繁殖能力極低、天敵危害嚴重、棲息地縮小等原因,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處于瀕危狀態。經過多年保護,目前黃腹角雉全國野外種群數量約有4000只,它們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分布數量穩定在500—600只,因此這里也被稱作“中國黃腹角雉之鄉”。 除了黃腹角雉,在這你可能還會遇到成群的燕子,這可不是常見的家燕,是體形輕巧、 活動敏捷的煙腹毛腳燕,它們在華東最高的山峰黃崗山享受自由生活,它們的腳上好像穿著毛茸茸的白色襪子,體型嬌小,活動敏捷,穿梭于天空和山林間啄取昆蟲。每年四五月交替時,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就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武夷山海拔1500米的崖壁上,搶在雨季來臨之前筑巢,為孵育幼鳥做準備。也有的煙腹毛腳燕念舊,對舊巢修補后使用。在您醉心欣賞武夷山斷裂帶大峽谷風光的時候,別忘了尋找一下小精靈們的身影。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也許你還有機會一睹白頸長尾雉的風采,白頸長尾雉是中國特產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等級。 白頸長尾雉隸屬于長尾雉屬,并且全世界只此一種,沒有其他亞種分化。 四月份,氣溫不斷升高,萬物復蘇,動物活動活躍,此時在武夷山拍到野生動物蹤跡的概率更高了。熱愛觀鳥的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時節。 如果漫步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九曲溪、崇溪漫步道等地,也許會遇到“林中仙子”白鷴。 白鷴因其美麗的樣貌自古深受文人墨客喜愛。明清兩代五品文官的補服都有白鷴的身影,這主要源于白鷴性情耿介,是正直的象征;羽毛潔白,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閑,代表處事從容不迫;不與眾鳥扎堆,代表潔身自愛,不與人同流合污。 物種豐富的武夷山脈也給予了白鷴豐富的食源。它們身如白雪,高貴嫻雅,主要以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也吃昆蟲。白鷴共分化為16個亞種,有9個亞種分布于中國境內,生活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里的是福建亞種,它們喜好成對或成3-6只的小群活動,所以,在乘坐九曲竹筏或是散步在崇溪漫步道上時,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鷴。 如果天氣晴朗的中午,你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也許會感覺一大塊陰影從眼前劃過,那可能是低空飛翔、穿林而過的猛禽林雕。 林雕為隼形目鷹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翼展可達164-178厘米,通體黑褐色,頭、翼及尾色較深;尾較長,腳黃色;爪長且微具鉤,與其他雕類有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內,捕食鼠類、蛇、蜥蜴、蛙、雉類和小型鳥類,也掠食其他鳥類的卵及雛鳥。它們在高大的樹木上筑巢,每窩產卵1-2枚。當您乘坐完竹筏,在武夷宮景區閑逛的時候,不妨抬頭觀察一下,說不定就看到了他們威武的身影。 如果你在武夷山的山林漫步,遇到一陣“鳥浪”襲來,嘰嘰喳喳、行動敏捷,不停地在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覓食,邊取食邊鳴叫,模樣十分惹人喜愛,請您仔細看看,可能會發現紅頭長尾山雀的蹤跡哦。 紅頭長尾山雀蓬松的棕紅色頭冠,就像戴著一頂棕紅色的小帽子,黑色的眼線和耳羽如眼罩一般,喉部還有一撮“黑胡須”,虎頭虎腦的樣子甚是惹人喜愛,又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臉譜鳥”。 武夷山馬場洲濕地公園也是一個觀鳥的好去處,你可以看到許多鴨類,如斑嘴鴨。 斑嘴鴨是一種大型鴨類,也是中國家鴨的祖先之一。一群鴨在水中游弋,就數它最大了,體長可達50-64厘米,雄性成鳥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嘴藍黑色,先端黃色,故名。斑嘴鴨喜歡生活在湖泊、水庫、江河、水塘、沼澤等地方,它們通常會結成群體活動。斑嘴鴨善于游泳,但大多時候不會潛水,它們非常警覺,活動期間的叫聲非常響亮而且清脆,能夠傳到很遠的地方。水生植物的葉、嫩芽、莖、根和水生藻類、谷物種子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同時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等食物。 如果四五月份到了武夷山市五夫鎮,請不要忘了仔細觀察一下周圍有什么鳥類,或許能看到白鷺、牛背鷺、翠鳥、黑翅鳶等。 體態優雅的白鷺。嘴及腿黑色,趾黃色,像極了穿著黃色襪子。它們通體純白,繁殖期間頸背具細長飾羽,背及胸具蓑狀羽,非常漂亮。通常群居,喜歡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散群進食,常與其他鷺類混群。繁殖巢群中常發出呱呱叫聲,其余時候寂靜無聲。“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如詩之美,令人陶醉,它們身姿優雅,在天地間舞動的翅膀,如同一抹純凈的色彩。 相關鏈接 藍喉蜂虎 最佳觀測點: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 最佳觀測時間:傍晚 藍喉蜂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28厘米,頭頂至上背栗紅色或巧克力色,過眼線黑色,腰和尾藍色,翼藍綠色,腰及長尾淺藍,中央尾羽延長成針狀,明顯突出于外。頦藍色,其余下體和兩翅綠色。嘴細長而尖,黑色,微向下曲。極具觀賞價值,被譽為“最美麗的小鳥”。候鳥,夏季繁殖于中國長江以南,到閩北的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8月中下旬返回北方。以昆蟲為食,閩北分布廣。 鴛鴦 最佳觀測點:楮樹下水庫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鴛鴦,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體長38-45厘米,是著名的觀賞鳥類,被視為愛情的象征。鴛指雄鳥,鴦指雌鳥,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禍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閩北各縣市均有分布,多地水庫有近千只越冬。 中華秋沙鴨 最佳觀測點:建甌市東游鎮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中華秋沙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稀有鳥類,數量極少。體長約49-63厘米。雄鳥頭、頸黑色而泛綠色光澤,具長羽冠。背黑色,下體和前胸白色,兩肋具明顯的黑色狀斑。雌鳥頭、頸栗褐色,羽冠較短,眼先和過眼紋深褐色,上體灰褐色,額、喉、前胸和下體白色,兩肋有鱗狀斑。2021年2月建甌東游首次發現9只越冬種群,2021年11月東游再次發現11只越冬種群。東游松溪流域成為我省第二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 紅嘴相思鳥 最佳觀測點:延平區九峰山 最佳觀測時間:早上 紅嘴相思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15.5厘米,紅,上體欖綠,下體橙黃,紅色和黃色的羽緣在歌息時成明顯的翼紋,色艷可人。留鳥,成群棲于次生林的林下植被,閩北各林區均有分布。 黑眉擬啄木鳥 最佳觀測點:延平茫蕩山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黑眉擬啄木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20厘米,整體綠色,眉黑,頰藍,喉黃,頸側具紅點。常棲息于海拔1000至2000米的亞熱帶森林,以樹木果實、昆蟲為食。留鳥,近年閩北多地發現。 小天鵝 最佳觀測點:建陽崇陽溪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小天鵝,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110-130厘米,雌鳥略小。全身潔白,長長的脖頸,形體美麗,優雅高貴。小天鵝的嘴基部的黃顏色僅限于嘴基的兩側,沿嘴緣不延伸到鼻孔以下,這是區分大天鵝和小天鵝的方法。小天鵝是一雄一雌制,對愛情忠貞。分布于東北、內蒙古、新疆北部及華北一帶,南方越冬。候鳥,過境北補充能量,往江口等濕地越冬。 白腿小隼 最佳觀測點:延平南山鎮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白腿小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17-19厘米,頭部、上體及兩翅為藍黑色。小型猛禽,主要以昆蟲、鼠類等為食。在中國分布于江西、福建等地,各地均為留鳥,但極為罕見,近年武夷山、建甌、延平等地均有發現。 畫眉 最佳觀測點:閩北全境內 最佳觀測時間:全天 畫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22厘米,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狹窄的眉紋。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歌喉婉轉、悠雅動聽,人稱“山林里的歌唱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