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4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陳雅芳) 一年最是春好時,兩岸同慶“三月三”。 4月10日—11日,以“福籽同心 全家福安”為主題,2024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暨福建省第十一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在福建福安舉行。本次文化節把民族團結節慶與文旅、經貿、兩岸元素交流巧妙結合,舉辦兩個主場活動、兩個分會場活動,設置5個融合專場。 “三月三”,又稱“上巳節”。隨著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發展,“上巳節”的很多民俗和文化傳統已融入少數民族文化中,成為多民族共享的節日。 10日晚的主題聯歡晚會以舞蹈《鳳來畬起三月三》開場,身穿兩岸各民族盛裝的舞蹈演員們在熱烈的節拍中,盡情舒展身姿。在歡騰喜悅的氛圍中,展現了海峽兩岸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開放包容的民族交流和相互促進的民族交融,奏出了“吾心歸處是吾鄉”的溫馨樂曲。 臺灣學生身著民族服裝,傾情演繹臺灣少數民族舞蹈《泰雅豐收情》。表演過程中,福安小朋友給臺灣小朋友送“福”,表達對“福籽同心”的美好期許。 “三月三”是畬族男女對歌定情的日子,“大陸新娘”林翠花、“臺灣新娘”施筱筱先后登臺分享兩岸家庭甜蜜的婚戀故事,一個個溫暖的瞬間,見證情牽兩岸的動人時刻。 新疆昌吉達爾汗樂隊與來自臺灣的主持人楊品驊共同演唱《愛拼才會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這首歌是福建援疆干部教給我們唱的,融入哈薩克族音樂元素進行改編后,我們很愛唱,越唱越喜歡。”達爾汗樂隊的加尼別克·賽力克邊唱邊分發哈薩克族糖果,“我們有個習俗,搬新房子的時候,都會送糖給親戚朋友們。福建恩人幫忙援建的天鵝小鎮建好了,我們都搬了進去,日子越過越好。” “我們同風雨,我們共追求,我們懷著同一樣的愛……”因為有愛,海峽兩岸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牢記“努力把福建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窗口”的重要囑托,福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打造“福籽同心愛中華”品牌,攜手臺灣同胞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10日,兩岸民族融合發展交流活動現場,福安市鄉鎮代表與臺灣桃園市復興區、臺東縣海端鄉及相關協會代表簽訂“鄉與鄉”產業合作框架,涉及水蜜桃、葡萄、茶、民族醫藥及鄉村振興等,并就兩岸民族產業融合發展開展研討座談。這一活動以特色產業(茶、醫藥、文旅、果蔬)和人才發展交流為媒,在福安發起“兩岸民族融合發展交流聯盟”,將為閩臺各民族青年創建共同的“朋友圈”和“事業圈”打造寬廣的平臺。 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策進協會理事長潘榮宗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希望和大家手牽手、心連心,一起由文化、經濟、教育、體育、貿易、農業做起,大力推動閩臺交流與合作。 作為“臺茶之父”吳振鐸祖籍地,福安市持續擴大和臺灣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先后與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高雄市及金門縣、澎湖縣等地開展交流活動20多場次,共同舉辦多屆海峽兩岸交流文化節,并在社口鎮、潭頭鎮等鄉鎮引進臺灣鄉建鄉創團隊,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其中,潭頭鎮南巖村被確定為“2024年度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 對此,投身潭頭鎮南巖村鄉建鄉創的臺青陳柏菁深有感觸。當晚,陳柏菁與當地村民合唱一曲《南巖孝老有你有我》,溫暖真摯的歌聲中流淌著一家人的親密無間。 “我喜歡南巖村,和這里的村民相處融洽,很享受這里的生活。”陳柏菁正著手把自己在臺灣做孝老活動的一些經驗帶到南巖村,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福安市市長黃其山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攜手打造交流互鑒平臺,舉辦兩岸紅茶之都博覽會,建設海峽兩岸茶葉合作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