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是夢啟航的地方 一個關于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的夢 從“皮球理論”的基層調研故事開始,科技特派員制度由此走向全國,一批批科技特派員與這里建立了聯系,也把一篇篇論文寫在了廣袤的田野大地上。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同科技特派員、茶農親切交流,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他指出,“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22日下午,習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同科技特派員、茶農親切交流,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三年來,南平全市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緊盯“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目標任務,扎實做好“總結、完善、鞏固、堅持”四篇文章,與時俱進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發展。 機制完善 讓“派”更有底氣 春和景明,萬象更新。南平市將制定出臺《深化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這是2021年南平市出臺《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后的再一次“升級”。 三年為一步,一步一臺階,南平市始終以“科特派”機制發源地的擔當,持續抓實抓好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全力支持科技特派員做好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當前,在數字化轉型大變革背景下,如何讓新技術成為助力科技特派員制度躍升的“動力引擎”,更好破解“企業找不到專家、成果找不到轉化”難題?2023年,南平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浙江大學合作,創新搭建了“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平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廣大科技特派員干事創業、精準助力全市“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和“3+4+5”重點產業集群提檔升級,提供了更強大的平臺支撐。 南平市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將院士專家納入科技特派員團隊,通過“科學家+企業家”“導師+團隊”“核心技術+產業”等模式,打造一批科技示范園區、產學研用平臺、創新創業基地,培育一批創新型人才和企業。(資料圖片) 平臺是支撐,機制有保障,做好總結文章,增強示范引領。三年來,南平始終未停下腳步——首個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建成,并成功舉辦國家級、省級相關培訓班4期,培訓超過1000人次,進一步傳播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經驗;參與起草的全國首個科技特派員服務方面的國家標準《農業社會化服務 科技特派員服務規范》正式發布實施,為科技特派員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工作遵循。與此同時,南平還首創科特派利益共同體備案制,推出具有南平特色的“政銀擔”科特貸、“科特e貸”等專項金融產品,為完善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機制、不斷強化要素保障提供了“南平經驗”。 “派”圈擴大 注入源源“動能” 在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科技特派員陳文靖正在一畦畦百合花田里穿梭,他一邊查看百合花的長勢,一邊細心指導花農,“最近正是晴雨交替的天氣,特別要注意處于蕾期的百合花,多注意防范葉燒病。” 省級科技特派員陳文靖(左)指導花農種植百合花。(資料圖) 在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科技特派員鄭明月給團隊的小伙伴們帶來了好消息——高校人才、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產業化合作等更多資源將導入南平,“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課程設計與導師團隊組建,希望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搭建起‘雙碳’人才走進南平的‘橋梁’……” 在光澤縣華橋鄉園岱村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員蘇海蘭正帶著當地鄉土科技特派員推廣員楊水明,指導農戶種植黃精,“輸入技術很重要,留住技術更關鍵,科技特派員不僅是簡單地提供技術援助,更應該培養一線‘土專家’,讓技術在當地‘生根發芽’。” 無論是云霧繚繞的茶園、結滿果蔬的田野、莽莽蒼蒼的山林,還是繁忙有序的工廠、朝氣蓬勃的企業……閩北大地上,總有科技特派員熟悉的身影,他們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作“茶仙”“花仙”“葡萄仙”等,也被企業家朋友視為親密的“合作伙伴”、并肩而行的“戰友”。 科技特派員劉夢瑩(左二)指導有機茶栽培技術,打造環境友好型有機茶園。 眾所周知,當前科技特派員不僅要解決技術難題,還承擔著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培養人才和培育研發團隊、打造技術創新體系等多元化的功能,區域的創新需求明顯多元化。為此,南平著力探索“高端引”“機關派”“社會聘”“基層培”等多元人才導入方式,積極推動科技特派員選派范圍從以農業領域為主,向工業、服務業等領域拓展,科技服務從生產向加工、檢測、流通、銷售等全鏈條、全要素、綜合性服務延伸。 “才聚武夷”人才峰會上為13個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 近年來,南平先后對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單位,引進高層次科技特派員2000多人次,搭建了涵蓋茶、竹、糧食、森林碳匯等產業在內的21個科技特派員院士專家工作站,并創新從種養大戶、技術能人、返鄉青年等鄉土人才中選認鄉土科技特派員推廣員500人。截至目前,全市現有在崗科技特派員1985人、團隊134個、法人7個,所有鄉鎮實現科技特派員駐點、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全覆蓋,科技特派員服務范圍涵蓋“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3+4+5”重點產業集群及“武夷品牌”“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等重點領域。 成果轉化 產業蝶變新生 “科技”意味著什么?是科學知識的力量,也是技術賦能的翅膀。在南平,持續活躍在一線的“科特派”,“把脈開方”助力“追趕進位”,他們之中,特別是院士(專家)帶領的科技特派員團隊,不僅把技術“種”在泥土里、讓“論文”產生新效益,而且還通過“知識力量”“技術賦能”,極大促進了地方產業的蝶變、新生—— 加強白羽肉雞育種技術研發和種源疫病凈化,全面提升白羽肉雞種業科技創新水平,創制具有飼料報酬高、產蛋性能優異、腹脂率低等特性突出的白羽肉雞新素材,其中,成功培育國產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國內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圣澤901” 開展武夷巖茶“巖骨花香”風味特征解析,促進巖茶的標準化產業推廣,目前已提取不同巖茶樣本的核心酶系特征,完成巖茶咖啡因降解條件和巖茶酵素發酵條件的優化,與此同時,推廣生態茶園種植技術,開展生態茶園減排固碳潛力評估與應用研究,以實現茶園綠色碳匯交易,進一步提升茶產業附加值; 著力推動解決“以竹代塑”產品研發、竹材加工過程的關鍵技術難題,拓展竹材代塑產品應用領域,并通過搭建中國林科院竹木機械等4個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形成竹采伐機械、竹筍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新型碳材料、森林碳匯等竹產業鏈技術聯合攻關,精準破解竹產業發展難題,提升竹材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建甌竹企生產的竹家居產品。 搭建空天地一體化碳監測與評估平臺,建立完善的碳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以中標“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控制關鍵測量技術及標準研究”項目、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為契機,加快建設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碳計量規范和標準體系,填補國家在綠色碳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碳足跡計量規范和標準的空白; (南平工業園區供圖) …… 加快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持續催生新質生產力。三年來,白羽肉雞、杉木、雜交水稻育種,百合種球國產化繁育,微細旦ES纖維制備技術,碳排放中觀監測激光雷達高端裝備研發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南平獲得突破,并不斷產出效益。目前,南平全市科技特派員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82萬項次,開展技術服務24.4萬項次,科技貢獻度和創新引領力有效提升。 身處新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呼喚思想之變、實踐之變。“萬物向春”的南平,希望的田野上一派生機,站在新起點、對接新需求、打開新局面,廣大科技特派員將繼續秉持著初心,奔忙在奮進路上……(吳建瓊 張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