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明確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賦予了職業教育重要地位。 近年來,福建下大力氣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十五條措施的通知》《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立足體制機制創新,在完善產教融合培養機制、打造多領域多層次創新平臺、發揮主體作用等方面多點發力,全面破解產教、供需矛盾,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與產業匹配度,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打造20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培育103個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04個產業學院試點項目、45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297個各類實訓基地,廈門成為部省共建職教高地、泉州成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職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成為產業大軍的搖籃。 但是,也要清醒看到,受教育與產業供需對接缺乏統籌、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不夠和剛性約束不足、資源融合缺乏統一協調等因素制約,福建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無論是橫向的廣度還是縱向的深度,均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一方面,產業需求尚未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前3位的是電子信息類、財經商貿類、文化藝術類,中職學校專業布點數前3位的是電子信息類、財經商貿類、教育類,緊缺急需崗位專業設置不足、培養能力不夠,教師參與“走出去”項目積極性不高,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仍然存在“兩張皮”現象。另一方面,產教融合契合度不足,協調機制不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監督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尚不夠完善,一定程度影響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校企“一頭熱一頭冷”現象仍然存在,校企合作處于淺層次、自發式狀態,深度戰略合作較少。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職業教育辦得好不好、學生能不能被認同,關鍵看教學活動是不是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作用發揮得是不是有效和充分,是不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教育優先,適應國家戰略、福建需要和適合學校實際、學生需求,構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和過硬技術技能人才,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提供深厚的人才支撐和技能保障。 一是強規劃。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保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專項法規建設步伐,整體協調規劃職業教育的總體規模、內在結構和層次水平,一體化做好一個地區教育和產業發展“雙規劃”,建立動態調整、全過程匹配的供需對接制度,確保學校的人才供給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基本相吻合。推動行業部門加強對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創新的指導和支持,促進教學標準、內容、過程和生產標準、內容、過程更加密切交互相融,推動校企“雙向奔赴”、相向而行、同向發力,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耦合。強化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才需求監測分析,定期發布畢業去向落實率“正負面清單”,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 二是建實體。堅持“以產定教、以教促產”,在海洋、生態、農業、新能源、智能制造、石油化工、服裝紡織、數字產業等領域培育一批行業產教共同體。支持產教資源相對集聚、融合基礎較好、需求旺盛的地區,以工業產業園區為基礎,堅持“一地一策”“一企一案”,遴選一批“企業導師”,共建培訓中心、實訓基地、實踐基地等,形成“專業圍著產業辦、經營圍著專業做,老師既是師傅、學生也是員工”的辦學新模式。設立各類校企系統創新平臺和校企研發團隊,實現資源快速共享,分段協同開展技術攻關,扶持若干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建設,探索省屬高職院校到市、縣設立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產學研基地等,促進優勢互補、同頻共振,推動科技成果實現迅速落地轉化。 三是賦智能。扎實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抓住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契機,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企業發展需求為指向,塑造開放性的跨界融合思維,構建多元融合的學科思維模式,前瞻性布局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的運用,加快布局職業教育專網建設,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智能交互教室等,模擬更加真實的工作環境,促進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現迭代升級,培養更多適應“數字福建”建設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術人才的就業率貢獻率,促進職業技術院校的高質量發展。 四是深改革。推動職校發揮產教融合的主體作用,緊盯現代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堅持教育本質,堅持“學以致用”根本導向,針對職校學生的身心特點,持續優化課程設置,進一步規范辦學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育目標、招生政策。建立多樣化技術技能培訓體系,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讓職業教育能夠更有效地適應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內在需求,真正讓技能人才真正有學頭、有奔頭、有盼頭。充分發揮福建僑和臺的優勢,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在產教融合、師生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提升福建職業教育開放性和包容性。 五是優環境。有效暢通職校學生人才在社會地位、素質技能、就業待遇等方面的上升通道,增強職教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考核、評價等各項機制,在薪酬、晉升制度上教根據能力素養、業績貢獻來衡量,健全完善職業等級制度,建立企業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結果與培養使用待遇相結合。加大對能工巧匠、技能大賽冠軍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杰出人才的宣傳,加快建設“社會重視技能、人人想學技能、處處可教技能”的技能型社會。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