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年俗有著說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風情。這幾日,福州街頭已陸續掛上了大紅燈籠,大街小巷是滿滿的喜慶的年味。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又將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 福州的過年習俗豐富多彩而又獨特,這些習俗不僅展示了福州人民對祖先的敬仰,也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你知道老福州傳統“做年”持續多久嗎?福州人在過年期間都會吃些什么?近期在網絡平臺上頻頻出現的“游神”,又有怎樣有趣的故事?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福州鼓西路上年味十足 福州傳統“做年”分為四個階段 不同于普通話的“過年”,福州的年是“做”出來的,福州傳統的“做年”一般認為分為四個階段,從臘月初一“筅堂”開始,到“祭灶”、經除夕、正月新年,至“拗九節”結束。 福州民俗專家、攝影家林聰生告訴記者,每年臘月,福州人就進入過年程序了,臘月初一,福州人在家里大掃除,稱為“筅堂”,把晦氣清理出去,迎接新年。臘月十六,稱為“尾牙”。在過去,每到這一天,各商家行號祭祀土地公并將祭祀的食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這種習俗也延續至今,如今各公司企業年末舉辦各種年會、聚餐等,也有“做尾牙”的緣故。臘月二十為“封印”的日子,在古代,官府工作人員在這一天將官印封存起來,開始放假,故得此名。 臘月二十之后,福州家家戶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包括殺豬、宰(雞)鴨、(滷)鹵貨、糟魚、做齋等,還要炊紅糖粿、白糖粿、肉丸、菜頭粿等迎春四味食品,迎接將到來的年。出嫁的女兒在廿到廿四這段時間里往娘家送年貨,稱為“送年”。此時娘家備好 “年糖年餅” “花花面殼”交給女兒女婿帶回送給外孫、外孫女。它也是臘月廿四“祭灶”要用的物品。臘月廿四到廿九這段時間,舊時福州城內鞭炮聲不斷,這家放完那家放,每家每戶都要“分年”祭天地,感謝天地一整年給家里帶來了美好的生活,祈福明年能夠更好,這段時間福州城內年的味道最濃。 除夕的前一天,是福州人“做小歲”的日子。林聰生說,在這一點上,福州與北方不同,北方有做“小年”,而福州是做“小歲”?!白鲂q”這一天,舊時福州在外工作的人都會悉數回家,在大家族里要開“家庭會議”,協調家族中重大事務、調解家庭矛盾,將家族問題一次性解決,這樣到了第二天除夕時,大家都沒有矛盾,能開開心心地過年。 在除夕夜,福州人要“守歲”,放煙花爆竹。林聰生提到,在過去,福州人會用竹木疊成一個井字形的架子,放在院子里,燃燒并不斷往火堆撒鹽,火堆中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稱“燒火炮”。這時,小孩戴上“花花面殼”,大人給壓歲錢,目的是為了驅除邪氣。 大年初一福州人一般不出門,在家中“守財”。到初二才開始陸續出門拜年。正月初二、初三,家家戶戶都會“辦春酒會親”;到了正月初四,各店鋪就放鞭炮接神、開假做生意了;初五,學子需要“上齋門”,到私塾報名,拜孔子、拜先生。從正月初二、初三開始,舊時在臺江電影院、南后街、觀音井附近的街面上陸續有人開始擺花燈出售,到正月初八,花燈已經進入鼎盛階段,故有“元宵但看初八燈”的說法。林聰生告訴記者,現在福州的花燈都集中在南后街,屆時,各位市民也可前往觀賞。 正月廿九,也是福州的特色節日,叫“拗九節”,又稱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拗九粥”祭祖后,會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在這天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給自己的父母親或長輩。若父母親或長輩歲數含有“九”的,要給他們“送九”?!八途拧奔此吞矫妗⒌?、豬蹄或雞等食物,讓父母親或長輩平安“過九”。至此,福州人過年算是結束了。 春餅、線面、菜頭粿 福州特色過年美食有這些 除了傳統的雞鴨魚肉之外,福州人過年還會吃特色美食。據林聰生介紹,福州人大年初一第一餐需要吃加了鴨蛋的線面,稱為“平安面”,辦春酒的第一道菜則是春餅。記者了解到,春餅是用以面粉做的薄皮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絲、蝦干等餡料,講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財到”“春卷包財”之寓意。 另據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福州人過年會喝特色傳統黃酒“青紅酒”,吃“三粿”,即“年糕”“菜頭粿”“肉丸”,獨具福州特色。 平平安安度一歲 福州人怎么給“壓歲錢”? 據民俗專家鄭子端介紹,壓歲錢的來歷有兩個寓意,其中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在福州地區,來拜年給紅包大部分是在大年初四前,一般親戚晚輩來家里拜年時,長輩會給晚輩壓歲紅包,還有橘子,代表著吉利的意思。如果是第一年的新婚夫婦來拜年,還要煮上一碗熱騰騰的肉燕湯,祝愿他們平平安安?!编嵶佣苏f,過年發紅包的風俗源遠流長,代表了長輩對晚輩的愛護之情,是送給孩子的護身符,希望能保佑平安,逢兇化吉;同時晚輩給長輩紅包表達了敬重之心,是給長輩壓歲的,希望長輩可以健康長壽,這都是福州人的心意和祝福。 祈求平安健康 福州“游神”火出圈 近幾年,福州“游神”在社交平臺上頻頻出圈,記者打開某平臺搜索“游神”,一條4.2萬人次點贊的視頻下方,有網友感嘆“福建文化底蘊十分濃厚”“四方步的神仙很帥氣”等。 福州的神明眾多,在游神活動中,每個村落習俗都不盡相同,大約是從正月十三左右開始,到“拗九節”前結束。林聰生介紹,最具有代表性的為正月十五游神“臨水娘娘”陳靖姑,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是福建最有影響力的陸上女神。2008年,陳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住福州城門的鄭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村每年的游神定于正月十一,“游神”是神明巡視全村,村民向神明拜年,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順利。鄭先生表示,游神活動對年輕一輩來說,其意義已經超越了游神本身,在游神當天,全村的人都需要回村,是難得的相聚的機會。“很多人已經不住在村子里,但到了這一天,大家都會回到村子里,歡聚一堂。例如臚雷村,目前已經拆遷大半,到了游神時,村民還是會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活動。” 鄭先生認為,游神已經成為老人的牽掛,年輕人的羈絆,是兩代人的連接,有著傳承、相聚的重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