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冬時節,在建甌廣袤的山野間、火熱的車間里,隨處可見科技特派員忙碌的身影。 近年來,建甌根據發展實際,持續做好“總結、完善、鞏固、堅持”四篇文章,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將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建功“千年建州·理學名城”的重要力量,實現了搞活基層、激活發展的多方共贏。 培育鄉土人才 帶動村民創業 走進龍村鄉擎天巖智有家庭林場茯苓種植基地,村民們正手拿鋤頭分散在山間,圍著樹樁小心翼翼地采挖茯苓。 2022年,建甌市從尤溪引進了茯苓種植項目,省級科技特派員陳國興將松林進行改造,在劉智有的林場種植了250畝茯苓。陳國興幫劉智有算了一筆賬:每個樹頭40到60元的成本,兩年三收,預計可實現產值9萬元。 劉智有想到,龍村鄉有生態林3萬多畝,如果帶著大家一起發展林下種植,還能取得規模效益。于是,他將種苗提供給20余戶村民,帶動他們在自留山采伐地下套種茯苓、林下種植窄葉臺灣榕,從育種、種植、養護到收獲、銷售,手把手教學。就這樣,劉智有從農場主變成了鄉土科技特派員。 劉智有的轉變,是建甌精準選認科技特派員的生動寫照。2023年,建甌從農村選聘了17名實用技術示范推廣人才作為鄉土科技特派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點燃鄉村振興“智慧引擎”。 全鏈條式服務 創品牌提效益 在建甌,科技特派員將先進的技術、信息、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植入農村,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在去年11月舉辦的全國(建甌)鮮食玉米大會暨福建省鮮食玉米發展大會上,東峰鎮圓旺元種業為會上展示的近千個品種提供全程植保綠色防控技術服務。得益于科技特派員楊秀娟推廣的鮮食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戶效益提升20%至30%,科技特派員示范點獲“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稱號。 在流通環節,建甌市科技特派員吳辛迪幫助高瞻公司打響即食玉米品牌,將農產品優勢和文化魅力融入其中,設計了多款玉米包裝,增強高瞻玉米品牌的辨識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銷售量達到原先的兩倍以上。 在玉米產業末端,科技特派員張學平為農場提供秸稈粉碎技術指導,做到“秸”盡其用,點稈成“金”,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每畝玉米地增收約3000元,探索出一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新模式。 從指導種植發展至今,建甌已形成科技特派員全鏈條綜合性服務的新格局。 高位借智創新 攻堅特色產業 不只是農業領域,圍繞特色產業需求,建甌力求服務實效,強化重點產業科特派布局,選認175名科技特派員充實到竹、酒、茶等特色優勢產業中。 建甌是“中國筍竹之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水煮筍生產加工基地。早年,水煮筍及酸液保鮮技術由日本引入,推動了即食鮮筍的發展。但是,這種酸液會讓鮮筍損失原有風味。明良食品的科技特派員吳良如從竹筍生物性方面進行研究,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條鮮筍速凍生產線。剛煮熟的鮮筍裝進小包裝袋,速凍到零攝氏度以下,即便貯藏數月,味道仍然鮮嫩。憑借這“一招鮮”,明良鮮筍占領了日本大半市場,而且售價提高了三成。 于高位嫁接、向高端借智。建甌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特派在產業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和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創新突破和成果轉化。三年來,共導入122個高端專家團隊服務全市產業,謀劃實施一批高質量科技示范項目,加快產業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鄭炯教授科特派團隊到福迪安然農產品有限公司推進復水筍精加工生產線技改項目;芝星公司、華宇公司與恒順炭業福建農林大竹產品綜合利用科特派專家工作站、科教實踐基地等共建產學研平臺,將竹下腳料“變廢為寶”;福建明輝茶葉科技推廣“茶園節水噴滴灌技術+微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解決茶園在夏季干旱缺水問題,提升茶葉品質…… 去年全年,建甌科技特派員累計實施科技項目130項,申請專利184項,制定技術標準55項,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五新技術757項次。(葉秋艷) |